人类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的致病基因筛查及遗传学分析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uh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不育症已经成为困扰人类健康的三大因素之一,大约影响着全球10-15%的育龄人群。弱畸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是(1)精子活动力下降;(2)精子头、颈或尾部鞭毛明显的形态异常,从而导致男性不育。2003年首次报道了CATSPER2(MIM:607249)的纯合突变与人类精子活动力和形态异常有关,并可导致男性不育。到目前为止,已经确定了几种导致不同类型弱畸精子症的基因。例如,SUN5(MIM:613942)突变会导致严重的无头精子症。DNAH1(MIM:603332)、CFAP家族成员和一些其他基因的变异可导致人类鞭毛多种形态异常(MMAF);AURKC突变可导致大头精子症;DYP19L2的突变导致圆形精子症。这些发现表明弱畸精子症具有很强的遗传异质性并有多种表型。与人类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morphological abnormalities in the sperm flagella,MMAF)相关的弱畸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MMAF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异质性,因此可能有许多尚未明确的基因与其发生有关。此前的研究表明,与轴丝及轴丝周围结构、中心体结构以及蛋白质运输系统相关的基因突变均可能导致鞭毛轴丝形成障碍,从而造成人类精子鞭毛多发形态异常综合征。目的:以严重的弱畸精子症伴有MMAF的原发性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寻找MMAF相关的弱畸精子症的致病基因,并观察MMAF患者ICSI治疗结局,以期为临床上MMAF患者基因诊断进一步提供遗传咨询,为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来自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3例严重弱畸精子症患者的血样。3名先证者均来自近亲家庭,且互相之间无亲属关系。他们均被诊断为MMAF相关的弱畸精子症,其中一名先证者(AP1)的精子畸形主要表现为无尾、短尾、卷尾、折尾和不规则的尾部,另两名先证者(A029 IV-1和A033 IV-1)的精子畸形主要表现为鞭毛缺失(>90%)。我们对3名患者不育症的发病和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询问及记录。检查发现他们的男性外生殖器、双侧睾丸大小、第二性征和激素水平均正常。染色体核型均正常(46,XY),且排除了Y染色体微缺失。此外,我们通过嗅觉测试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排除了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和中耳炎等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rimary cilia dyskinesia,PCD)的相关症状以及其他纤毛疾病,如多囊肾病或Bardet-Biedl综合征等。同时采集患者和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进行遗传学分析。我们对3名先证者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检测出两种新的基因/突变可能是致病原因。基于人体样本的精子免疫荧光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用于检测精子中相应蛋白质和RNA水平的变化。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用于观察精子的超微结构的变化。质粒转染细胞后进行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观察基因突变在体外是否导致蛋白水平的变化。此外,我们还针对其中一个基因构建了小鼠模型,通过观察特定基因突变对小鼠精子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进一步证实了该基因突变在人类和小鼠中均可导致MMAF的发生。结果:3名先证者的WES结果显示其中一名先证者(AP1)携带有WDR19的纯合错义突变(c.A3811G,p.K1271E),另外两名先证者(A029 IV-1和A033 IV-1)携带有DZIP1纯合突变:第一个先证者A029 IV-1携带有一个纯合的错义突变DZIP1 c.188G>A(p.Arg63Gln),第二个先证者A033 IV-1携带纯合的截短突变DZIP1 c.690T>G(p.Tyr230*)。以上三种突变都没有在人类基因组公共数据库中检测到,也没有在我们自己的875个汉族对照人群的数据中检测到。对于WDR19突变患者,精液分析显示前向运动精子为0,多数精子鞭毛表现为短尾或卷尾。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患者的精子,发现其精子鞭毛的轴丝结构完全破坏,微管结构消失。免疫荧光试验显示WDR19蛋白在其精子鞭毛中消失。此外,多种鞭毛相关蛋白,如IFT88、IFT140和SPAG6等在患者的精子中表达量和细胞定位也发生了变化。对于DZIP1突变患者,两个先证者都表现出严重的MMAF表型,主要表现为90%以上的精子鞭毛缺失。我们在这两个先证者的精子中均可观察到DZIP1蛋白的缺失和异常的中心粒信号。对先证者精子进行中心粒蛋白Centrin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先证者精子中心体异常,部分表现为中心粒缺失,部分可见两个以上中心粒。构建两种DZIP1突变质粒并转染HEK293T细胞,可见DZIP1表达水平降低或表现为截短蛋白。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的Dzip1敲除小鼠模型显示出与人类一致的严重MMAF表型。结论:(1)WDR19纯合错义突变是一种新的致病基因变异,它可导致弱精子症,并引起男性不育,且不伴有其他的纤毛疾病的症状。此外,WDR19可能与其他鞭毛特异性蛋白协同作用,引起鞭毛微管的紊乱和精子活力严重下降。(2)纯合DZIP1突变可导致严重的MMAF表型的弱畸精子症。DZIP1是精子鞭毛和精子中心粒形成所必需的,缺乏DZIP1蛋白会导致精子中心粒功能障碍,并导致鞭毛缺失,因此DZIP1突变是严重MMAF弱畸精子症的致病因素。
其他文献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可由肺内及肺外多种因素诱发。虽然人们不断致力于研究ARDS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ARDS的高病死率和有效治疗手段的匮乏导致其为困扰临床特别是重症临床的一个棘手的问题。ARDS的发病机制复杂不明,包括各种体内外因素诱发的来自先天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反
第一部分脊髓损伤后Fascin-1特异性表达在小胶质细胞并调控其迁移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脊髓损伤后,小胶质细胞迁移并聚集在星形胶质细胞瘢痕和纤维性瘢痕之间,具有抑制炎症和神经保护功能,但小胶质细胞迁移的机制尚不清楚。Fascin-1是一种关键的肌动蛋白捆绑蛋白,调节细胞的迁移、侵袭和粘附,但其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方法:本文采用小鼠胸段(T10)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利用Western bl
研究背景及目的: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导致男性死亡的排名第二的恶性肿瘤,并在所有的肿瘤特异性死亡中排在第五,每年由PCa引起的死亡超过三十万,占男性癌症特异性死亡率的6.6%。去势治疗是晚期PCa常用的治疗方式,但也很容易产生治疗抗性,去势抵抗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25.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以神经损害导致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改变的疾病。因神经损伤后的不可恢复性,时至今日依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它给病人身心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损伤后的过程分为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因原发性损伤通常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很难避免。而干预继发性损伤,减少继
第一部分: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和日间过度嗜睡的临床意义目的评价一个新参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持续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total sleep time spent with apnea-hypopnea duration time,AH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夜
第一部分移动监测平台的建立对前列腺癌诊断随访的初步研究目的:开发一种动态监测前列腺癌(PCa)风险的应用程序,以评估患者前列腺癌风险的进展情况,以便其更好的参与自身的疾病管理中。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癌症中心对所有1697例患者进行了经直肠超声前列腺穿刺活检。使用2010年1月至2018年5月的患者临床参数建立模型,该模型由多个风险因素组成,其中单因素分析的P值小于0.1和
背景与目的低维生素D状态与肾细胞癌(RCC)发病风险正相关。最近发现维生素D缺乏促进肾细胞癌病情进展,但机制远未阐明。本文研究维生素D状态与肾细胞癌的关联并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RCC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材料与方法本文包括两部分。研究一、维生素D状态与肾细胞癌恶性程度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黏附分子之间的关联。招募40名新诊断RCC患者和8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人群。检测RCC患者和对
脑胶质瘤是临床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颅内原发性肿瘤的50%以上。具有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复发率高、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脑胶质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清楚。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和遗传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和多步骤的过程。前列腺素E2(PGE2)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生长和调节因子,它参与几乎
研究背景:肺癌(lung canc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鳞癌、腺癌等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肺恶性肿瘤总病例数近85%。近年来随着抗血管生成、靶向和免疫等治疗在肺癌上的治疗方面逐渐取得的进展,肺癌的预后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对于晚期肺癌,尤其无驱动基因突变患者,放、化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死亡率仍居高不下,仍需要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新的治疗
研究背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于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破坏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肺癌的防控负担日益加重。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的绝大多数,是肺癌防控的重中之重。非小细胞肺癌确诊时大部分为晚期,无手术治疗的机会,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主要以化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以第三代化疗药物联合铂类为主要的化疗方案虽然能为患者带来获益,但毒副作用较大,总体疗效已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