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容器用聚乙烯/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设计及其渗漏性能分析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轻量化技术能够减轻结构重量、节约燃料和提高有效载荷,在工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当今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趋势,因此很多研究者将研究目光放在了压力容器轻量化这一课题上,尤其是研究以塑料为内衬的Ⅳ型压力容器。本课题计划研究聚乙烯内衬,这种压力容器虽然质量较轻,但是却有以下缺点:首先,聚乙烯塑料为难粘接塑料,表面呈化学惰性,与碳纤维复合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状况远不如金属与复合材料之间的结合状况,导致压力容器纤维层难以起到承力作用;其次,聚乙烯及其复合材料对气体的阻隔性相关研究较少,需要深入研究塑料内衬层能否在一定压力下对渗透气体的运动进行阻隔,并分析气体分子在材料内的运动机制。综合以上两点,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液相氧化法与等离子体刻蚀法对高密度聚乙烯板表面进行处理,并对改性前后的材料表面进行表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处理前后聚乙烯的表面形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材料表面可能存在的官能团;接触角实验观察材料表面润湿性的改变;拉伸剪切试验测试改性前后聚乙烯与碳纤维板之间的界面剪切力。其次,通过Materials studio 2018软件模拟氦气在不同状态下聚乙烯的渗透系数与运动轨迹,运用蒙特卡洛MC法与分子动力学MD法分别得到其溶解度系数及扩散系数,并绘制分子运动轨迹。通过该模拟从微观角度分析气体分子在聚乙烯内的运动机理,探究石墨烯填料及气体压力对聚乙烯气体阻隔性的影响。最后,设计了一种氦检漏装置,该装置可以连接气瓶和氦检漏仪,测试夹持在装置中间的聚乙烯/碳纤维试样在气体工作压力下的气密性情况。采用T-700碳纤维与E-51环氧树脂所做的碳纤维板,表面改性高密度聚乙烯,以及环氧树脂胶粘剂制作检漏试样,并进行氦检漏实验。结合组内已研究的石墨烯/聚乙烯复合材料,研究在聚乙烯中添加不同含量石墨烯对材料气体阻隔性的影响;并且研究在不同压力下,聚乙烯对氦气的渗透系数的变化。与上述模拟结果作对比,分析实验值与模拟值之间的异同。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类可使用的淡水资源急剧紧缺,水污染形势也日趋严峻,人类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了直接影响,因而,发展环保高效的水处理新技术、新产品解决水污染问题已迫在
最优化是许多工程设计领域都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其本质就是在给定约束或者无约束的条件下,从所求问题的可行解空间中寻找最优解。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采用经典的确定性数学方
[目 的]通过建立结核性胸腔积液家兔模型,观察水通道蛋白1(AQP-1)在结核性胸腔积液家兔模型的壁层胸膜组织和脏层胸膜组织上的动态表达;并通过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硅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半导体材料,具有成本低、机械性能好、能与目前成熟的CMOS工艺高度兼容等优点,为光子和微电子的片上集成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对于传统硅基光电探测器而言,由于硅材料禁带宽度的限制(1.12eV),无法利用硅材料自身的光伏效应实现大于1100nm波长的近红外光电探测。因此,能与CMOS工艺兼容的硅基近红外光电探测器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利用金硅界面肖特基结中产生光生热电子的
随着海事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的船舶轨迹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但是船舶跟驰的研究却鲜少有人问津。而跟驰理论
厌氧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AnOMBR,Anaerobic forward osmosis membrane bioreactor,以下均由AnOMBR代替)技术既具有正渗透技术的高截留性能,也具备厌氧生物技术的低能耗和资源回
[目 的]探讨多粘菌素B治疗α-鹅膏毒肽中毒所致肝功能损伤的疗效分析,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 法]用新西兰纯种白兔20只分为4组,第1组为空白对照组;第2组为中毒模型组,用鹅
目的检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HLA-DR、T细胞亚群、Th17和Treg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重度子痫前期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并动态检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行剖宫产术解除病理妊
近年来,随着北极海冰的日渐消融以及“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各大航运公司争相试航北极航线,以期收集航运数据,促进北极航运活动向规模化、常态化进行转变。但是,由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能源短缺的重大挑战,如何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和探索新的能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转永磁同步电机由于其单电气输入双机械输出的结构和永磁同步电机的电机类型,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和电机的效率。而且对转永磁同步电机的两转子可通过内外轴连接对转螺旋桨,实现对水下航行器的驱动,从而推动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对转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方法的探究对改善能源短缺的危机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