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以《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fa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率先将“原型”一词引入文艺领域,他认为原型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传说、神话、童话等创作形式中世代相传,历久不衰。加拿大原型批判学派专家弗莱把“原型”看作是文学作品里的因素,它或是一个人物、一个意象、一个叙事定势,或是一种可从范畴较大的同类描述中抽取出来的思想。我国学者曾庆香认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沉淀在种族心灵的深处,被一代代地继承下来。  从远古时代开始,灾难就伴随着人类而存在。在一次次灾难面前,人类始终有面对灾难的勇气和战胜灾难的决心。几乎每一次灾难发生就会出现救世的英雄,带领人们勇往直前。经过时代的沉淀,一个个英雄形象深居人心,每次遇到灾难,人们只要想到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就会毫无畏惧。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英雄事迹传播更广更快。“英雄”原型在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作用匪浅,它能在危难时刻教人振作精神、鼓起勇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营造“四海为一家”的氛围,让人们守望相助。在很多的地震报道中,并没有让读者读到很多关于英雄个人的描写,但就是能让读者隐隐约约觉得熟悉,即使不读全文也能很快地理解新闻报道的大意。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国外与我国关于“原型”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然后对论文中将要谈到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主要涉及“原型”与灾难新闻的关系,从灾难新闻的特征出发,研究灾难新闻中运用“英雄”原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三部分根据《人民日报》对抗震救灾的报道进行分析,其中共有197篇报道有“英雄”原型。论文在对报道中涉及的英雄原型进行分类后,根据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对这四类原型分别进行解析,试图得出这些报道中大致相似的对英雄进行描述的手法。第四部分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前理解”的概念及我国学者廖国伟关于“社会情境”的解释来分析受众对“原型”的接受问题,认为读者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众在读地震报道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英雄”原型的积淀,有了这种“前理解”,理解文章深刻含义也就具备了可能性,因此记者在写作地震报道时能将文本结构和受众理解进行准确地定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情境”是“英雄”原型被人们接受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地震打击的不单单是受灾地区的人们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关心灾民就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这种全国上下一致救灾抗灾的氛围也就是所说的“社会情境”,为深刻了解有关英雄人物提供了条件。既然“英雄”原型有这样大的作用,那么在灾难新闻中运用“原型”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一部分还对“原型”的消极意义进行了分析,用以认清原型的“双刃剑”性质,从而提高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随着出版社转企改革进程的加快,所有的出版社将于明年年底前完成体制改革,所有的出版企业将都负有业绩压力,过去是被动出书,现在则是主动出击,进攻市场。国内约600家出版企业正面
水平定向钻机的正常行走速度为1~3 km/h,但在转场运输过程中爬升板车时,由于钻机质量偏大,重心偏高,正常行走速度模式下极易发生钻机侧滑、翻车等事故,甚至造成人身安全事故
赵家璧是中国现代编辑出版史上一位杰出的编辑家、出版家。他自中学时代就开始参与编辑工作,1931年,始编《一角丛书》,开始在出版界崭露头角,后来又陆续编纂了《良友文学丛书》、
以网络技术及数字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近一二十年来在国内迅猛发展,尽管当前新媒体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方兴未艾,可是新媒体技术却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据
自1980年12月10日国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图书零售业以来,民营书业凭借其灵敏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运作机制规模和实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民营书业的发展虽与他们对市场的准确判
企业形象识别体系(即CIS),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彰显企业特色,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而采用的企业整体设计系统。随着世界媒体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CIS也开始进入媒体
期刊
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正式进入到了人性化的Web3.0时代。正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技术性革命,赋予了O2O模式强大的生命力,让其在数据传输、用户定位、移动支付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