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单药化疗对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新乡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GFD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卵巢恶性肿瘤是最致命的妇科癌症,其中90%以上起源于上皮细胞。手术加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已持续近15年余,而单一化疗方案的长时间重复应用,可增加患者获得性耐药的风险。紫杉醇作为化疗药物,有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阿帕替尼是VEGF-2的抑制剂,有明显的抗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患者疗效明显,但其在卵巢癌方面研究有限,且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对于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的疗效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单药化疗对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19年7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确诊为卵巢上皮性恶性肿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已行满意的手术治疗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静脉化疗及腹腔热灌注化疗后再次复发并表现耐药。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最终纳入研究的共计52例,每组分别为26例。两组患者化疗前均已给予预防过敏、止吐、保肝、预防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等预处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给予紫杉醇单药化疗加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紫杉醇单药化疗。疗效评定标准如下:无进展生存期(PFS),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稳定率(SD)、疾病进展率(PD)、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治疗前后CA125值的变化,并根据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对发生的不良反应分析,治疗前后均对所有患者进行卡氏健康评分。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8.9个月、6.9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437,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ORR分别为53.85%(14/26)、23.08%(6/26),DCR分别为92.31%(24/26)、69.23%(18/26),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ORR和DCR均高于对照组(χ2=5.200,χ2=4.4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CR、PR分别为3.85%(1/26)、50%(13/26),明显高于对照组,SD、PD分别为38.46%(10/26)、7.69%(2/26),明显低于对照组。3.治疗后两组患者CA125值相比具有显著差异(101.12±24.58)U/ml,(150.70±19.86)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相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65,P<0.05),胃肠道反应、乏力、手足综合征、贫血、脱发、白细胞降低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卡氏健康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63.45±2.96,63.33±2.75)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卡氏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86.13±2.78,75.21±3.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单药化疗可提高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均可控制,较好改善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约占全部乳腺癌总数的15.0%~20.0%,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TNBC)的临床特性不同,TNBC的发病更趋低龄[1],侵袭性更强,易发生肝、脑转移。截至目前,针对TNBC的治疗仍是有限的,且往往因耐药出现复发、转移[2],出现转移的TNBC
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逐渐上升。DLBCL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为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60%-70%的患者经过此方案治疗后可达临床治愈,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差,因此亟需深入研究DLBCL的分子机制,探寻新型治疗药物及靶点。近年来,
背景皮瓣坏死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由于术后皮瓣血液供应不足以满足其代谢需要时所发生的。术后出现轻度皮瓣坏死给予加强换药、活血药物应用等,多数可达到良好的恢复效果;中重度皮瓣坏死往往会延长了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坏死面积较大时甚至需要植皮等治疗,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术后美观,并可能延误乳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计划。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皮瓣坏死
背景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占每年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的约10%。遗传和环境因素在结直肠癌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与遗传学相比,表观遗传学与环境关系更为密切。NRIP3位于染色体11p15.4,该区域在肿瘤中频繁发生杂合性缺失(LOH)。以往研究发现,NRIP3高表达明显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并且NRIP3能够抑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NRIP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
背景食管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以手术为主术前术后辅以放化疗的联合治疗方案是临床外科医生治疗食管癌的第一选择,手术对机体创伤大,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肺部感染在食管癌术后并发症中占第一位。随着麻醉、围手术期处理和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几率有所下降,但其仍是围手术期不可忽视的并发症。肺部感染是导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直接影响患者预后。
背景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类型,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效果较差,预后不良。由于人种差异,不同地理位置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较大。但我院AML-M5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未进行统计,为了解我院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及影响我院患者预后的因素,本研究将我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时间与TCGA数据库患者进行对比分
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一系列外力对头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脑损伤,包括头部受击,摔伤、机动车事故或家庭暴力造成的头部受伤等。胶质纤维酸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是一种星形细胞骨骼的中间丝状蛋白,已被用于评估急性TBI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Tau蛋白是微管相关蛋白家族中的一员,目前认为Tau蛋白的
背景化学治疗是恶性肿瘤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对于应用高致吐性化疗方案的患者,国内外权威止吐指南均推荐多药联用防治CINV,但联合用药中均含地塞米松,地塞米松带来的多种副作用不容忽视。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
背景食管癌居常见恶性肿瘤前列,在我国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是食管癌的主要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90%[1]。化疗是目前晚期ESCC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研究表明[2-6],几乎所有恶性肿瘤都广泛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上调的VEGF与其受体结合通过激活相关
背景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是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多见,占90%以上。多数患者确诊时,癌变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只能采取姑息治疗。80%-90%的食管癌患者都伴有吞咽困难,进食受阻极易引起营养不良,同时可能伴有咳嗽、气管-支气管误吸等症状。对于此类患者,症状的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