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对牧户草地租入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租赁作为中国牧区草地流转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劳动力转移,同时规模经营可以减轻放牧压力和“蹄灾”损害,有利于草地资源的恢复和休养生息,实现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系统保护的协调,在现行草地产权制度下被认为是提高草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人—草—畜”平衡,破解牧区生态退化、牧民生计困难、牧业发展缓慢等“三牧”问题的关键。牧户作为草地租赁的实施主体,探讨其租赁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是完善草地租赁市场、提高租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依据。已有研究表明,建立在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资本可以为农户提供信息渠道、物质资源和情感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而社会资本上述功能实现的载体是社会网络。牧区农村社会地广人稀,社会网络可将分散的牧户和草地资源联系起来,在牧区有更大的作用空间和社会基础。且较之正式制度而言,牧民可以更加快速熟练地掌握社会网络这一非正式制度,并运用于草地租赁之中。因此,结合牧户所处的农村社会情境,考虑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将社会网络作为研究牧户草地租赁行为的切入点,既是牧区特殊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健全完善和有效利用牧区非正式制度的内在需求。本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土地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结合已有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分析了社会网络对牧户草地租入倾向和强度的影响机理。基于青海省门源县的实地牧户调研,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样本牧户的社会网络,计算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社会网络结构特征指标以代替传统的个体社会资本指标,利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实证检验了社会网络对牧户草地租入倾向和强度的影响。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草地租赁市场作为牧户获取和补充草地资源的重要途径,其发展仍需进一步完善。(2)建立在血缘、地缘、亲缘等关系基础上、具有潜在规则约束力的强关系,对牧户的草地租入倾向和租入强度具有显著促进作用。(3)反映牧户在村集体内的权力、地位,高效率传递非冗余、异质性信息的弱关系,有助于打破草地租赁市场的“隐形壁垒”和“准入限制”,对牧户的草地租入倾向和租入强度也具有显著促进作用。(4)除了牧户个体社会网络特征外,户主性别、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牧业劳动力数量、人均草地面积、牲畜存栏量、畜牧业收入比率等家庭资源禀赋因素,经济理性、价值理性等认知态度因素也是影响牧户草地租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推进牧区社会网络建设,提高牧区社会的凝聚力。(2)加强宣传,引导和激励牧户参与草地租赁。(3)健全正式制度,优化草地租赁市场。(4)健全牧区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牧户参与草地租赁市场的意愿。
其他文献
十九大报告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而完成此项任务的关键点在于我国能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由于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而农业生产方式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点,因此,改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提高农业技术效率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的农业生产经营中,除了家庭式生产以外,各类农业生产组织也参与到农业生产过程中,这些农业生产组织的出现为农户提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国家的工作重点之一,但在农村偏远地区,存在着农户金融需求较为单一,农户投资和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且农户有效的金融需求存在着部分未被满足的现象,部分农户仍然不能以合理的途径和价格获取所需的产品和服务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其更愿意将信贷资本集中在能够带来高收益的优质群体上,同时由于农户的生产经营
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同时房地产贷款具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和较高的收益率。所以,房地产信贷项目成为银行贷款业务的重要构成部分,房地产项目信贷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工作的关键一环。房地产开发项目信贷风险管理就是从房地产项目着手,从宏观层面、企业层面、项目层面识别和评估项目信贷风险并针对风险防控措施,确保商业银行资金安全的同时赚取高额利润。本文以SY银行H公司城中村改造项目贷款为分析案例,探讨商业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水平也相应的水涨船高。而现在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课外辅导作为公立教育的有益补充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因此参加课外辅导机构举办的各种培训班作为“教育投资”的理念开始逐步被大众所接受,而且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不断涌现,竞争激励,同质化严重,生存难。X教育机构创办于2005年,目前拥有2
在农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户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逐年增加,同时随意处置的畜禽粪便、农药瓶等农业废弃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耕地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尤其是对土壤产生严重危害,将导致一系列农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健康。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个体,其在农业生产生活中不合理的行为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
当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是缓和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分类回收处理不仅可以降低生活垃圾末端处置成本,还可以实现垃圾处置减量化、资源循环化和无害化,同时也可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对建设生态宜居农村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研究,较少涉及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尤其是对西部偏远农村的研究更少;且研究更多的是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意愿或者行为
宅基地退出作为国家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要实践,对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试点地区推行中,补偿方式简单,补偿标准过低,难以达到农户补偿预期是阻碍农户宅基地退出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进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其对失去宅基地的功能效用,必然期望增加到在退出补偿中。此外,不同农户家庭所处生命周期不同,其农户家庭的供养系数、抵御风险能力、生产生活需求均会存在差异,
我国劳动力加速转移,农村区域的劳动力资源逐渐稀缺,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不争的事实。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投入的影响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但主要聚焦在农地领域。理性的农户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一方面会调整要素投入结构,使用机械等省工性资本替代劳动力投入;另一方面,在资源禀赋既定的条件下,农户将倾向于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来应对生产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是传
林业资源在经济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三农”工作逐步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其中,始于2003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则被认为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重大变革,将政府及各界学者对土地的关注度从耕地逐步向林地同步转移。理论上讲,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产权的逐步明晰可以为盘活林地资源提供有利条件,促进林地流转。然而,现实情况是,改革前期我国林地流转率确实实现了短暂提升,
陕西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我国重要的猕猴桃产区。周至县、眉县和长安区三区县作为产桃大区县,猕猴桃更是当地重要的经济农作物。但是由于农业信息的不充分传递、农业生产效率增长水平的放缓、农户专业知识的不足,导致猕猴桃增产不增收,增量不增质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从不同方面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对于提高农户生产绩效就显得极为重要。已有研究证实,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户参与价值链活动的程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