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转型一种城市发展分析的新视角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证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这种阶段性是由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再生产 的不间断性规律决定的。一般来说,每一个发展阶段要经历三个主要时期:产生和发展时期、 成熟时期、衰退时期。在上述三个时期中,一个成熟时期与另一个成熟时期之间存在一段中间 时间状态,这一中间状态具有与前后两个成熟时期不同的非充分性、不确定性、欠整体性、新 旧因素共存等特点。而转型正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向另一个历史阶段过渡期运行时的一种状态或 过程。在历史上,一般意义的社会、经济转型出现过很多次。例如: 1、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以农业经济和家庭生产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 会逐渐解体并被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工业社会所取代。 2、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转型。这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后出现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它正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化以后形成的社会形态。 3、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表现为中国、前苏联及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抛弃 了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 考察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也发现明显的阶段性。人们一般将城市发展粗略地划分为三个 时期: 1、古代城市时期,亦称工业化前城市时期。 2、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城市时期。 3、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时期,亦称现代城市时期。 工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城市化的先河,据此,可将世界城市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城市 化起步阶段,大约经历了一个世纪;二是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中叶以后到20世 纪中叶,发达国家花了大约100年,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此阶段;三是城市化成 熟阶段。 城市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化,都可以视为一次转型。至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出现过 三次大转型:第一次发生在奴隶社会末期,小农经济的诞生和奴隶对乡村小农经济的追求引起 了奴隶城市的崩溃和封建城市的出现。第一次城市转型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不仅有城,而且有 市,城市开始成为手工业集中地和商品集散地。第二次城市转型开始于18世纪中叶。工业革 命的兴起,不仅使资本主义城市彻底取代了封建城市,而且使资本主义城市发展获得了前所未 有的动力。第二次城市转型的直接结果是城市工业化,社会生产力以极高的速度不断发展。第 三次城市转型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或知识经济的诞 生为标志。第三次城市转型的直接结果是:信息和知识经济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 识资本将取代物质资本在生产力三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发展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 个性化、分散化发展时代。 实践证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城市正进入一个总体转型的历史阶段,即从传统资源 型转向资本驱动型,从传统行政功能型转向经济功能型,从传统政府管制型转向市场服务型。 转型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社会转型和经济转型是两大主要内容。社会转型 通常是指社会形态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社会结构的变迁为主要内容的涉及社会各领域的 全面变革。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形态的转换,它一方面可理解为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 又可理解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本论文试图借鉴社会转型、经济转型的概念、理论、方法和 实践从转型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的发展历史和变化规律。论文在研究城市转型的内容、转型的动 力、转型的周期等问题后,提出了城市转型的战略和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理念。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从宏观的角度,以数字时代、生态时代人类面临的严峻资源和环境危机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主线,以建筑技术理念的生成发展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剖析了20世纪的哲
学位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对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空间特征进行研究,探索其适宜的设计方法。  引言部分着重强调高校巨构式教学建筑与建筑群之不同,并列出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高
城市住宅造型日趋多样,是当前的一种趋势,本文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研究,对现存的住宅形式作出解读与诠释.论文从住宅造型的历史演变为着手点,以时间为轴线,从形态的
本文提出一种认识与把握建筑更新创作的思路,即通过城市记忆的唤起与老建筑的复苏两方面对历史性建筑的物质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的深入研究,以拨开建筑商业化、庸俗化的干扰,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空间环境品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主要是因为在城市规划控制中没有能够将城市设计很好的融入其中,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内容关注不够或者
学位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机动车高速增长、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和城市有序拓展的主要手段
学位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现代建筑的地域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思考和关注。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文化风俗各异,千百年来所传承的都是最能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材料和建造形
城市土地混合使用现象在我国城市中普遍存在,它适应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珠江三角洲内的西、北江下游河网区由西江、北江三角洲内纵横交错的水系所限定。密集的河汊呈网状相互沟通。几千年的人为改造构成独特的地貌,以堤围水闸、桑基鱼塘和外河内涌
当前的建筑形态设计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多元化发展之后,呈现出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墨尔本的联邦广场和北京建外的SOHO分别代表了建筑形态价值取向的两个极端:对新奇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