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车辆轨迹特征识别与分析

来源 :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车辆轨迹数据挖掘,建立驾驶员的行为特征模型,评估驾驶员的事故倾向性,可以为智能辅助驾驶、保险、驾驶员培训等领域带来广泛的应用价值。然而传统的基于轨迹数据分析的驾驶员分类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依赖基于专业经验的特征工程、没有充分利用无标注数据、卫星定位轨迹数据无法表征具体驾驶行为。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的轨迹挖掘方法,以解决这些不足,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当前轨迹数据的特征提取依赖人工经验,导致缺乏客观性与全面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进行驾驶安全特性的挖掘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原始轨迹数据进行预处理,提取出轨迹点中的车辆运动状态数据,将其作为网络的输入。然后利用卷积层自动提取特征,结合样本标签使用全连接层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最后将同一驾驶员的轨迹分类结果组合,获得该驾驶员的安全等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区分不同类型的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特征,分类结果准确率达到76.4%。(2)为了解决目前研究未能充分利用无标注数据的问题,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半监督的网络模型。该模型利用标注与无标注数据训练卷积反卷积自动编码器,以获得原始数据中共性特征,并利用标记数据训练分类器来获得标记中的信息。通过自动编码器与分类器共享卷积层,获得统一且精简的网络架构。最后,提出分两阶段的自动编码器与分类器联合训练策略,更好的训练网络模型中的监督与无监督组件。对比实验表明,本文所提的深度半监督学习方法能够在保证模型分类性能的同时减少所需标记样本的数量。在相同标记样本数量情况下,该方法将分类准确率提升到77.5%。(3)针对基于卫星定位的车辆轨迹无法与具体驾驶行为相对应,导致分析结果缺乏直观解释的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多通道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换道轨迹分析方法。首先对影响换道安全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换道车辆与另外三辆车的轨迹来构建描述换道过程的换道车辆轨迹样本。然后采用3D卷积核对样本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并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在公开数据集NGSIM上的实验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通道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换道轨迹分析方法,能够将不同安全性的换道行为加以区分,分类准确率达到82.1%。
其他文献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传递接受为主要特征的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紧密联系社会实
2009年5月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四届会议(COP-4)决定将全氟辛基磺酸及其盐类、全氟辛基磺酰氟、商用五溴联苯醚、商用八溴联苯醚、开蓬、林丹,五氯苯,
目的探讨眼睑肿物的组织病理类型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眼科2006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212例眼睑肿物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
由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愈发严重,生物丁醇被视为传统石油燃料的主要替代燃料。与甲醇、乙醇碳含量低的醇类相比,丁醇不但可以从可再生生物质原料中提取,而且丁醇的能
整体叶盘是航空、航天、船海、能源等领域重大装备的核心部件,其加工表面质量问题极易诱发疲劳失效,导致发动机服役寿命缩短。整体叶盘铣削表面有明显的铣削残留高度和波峰波
M2120内圆磨床改制范成磨削机床粱山轴承厂(274800)庄道鲁叙词:内圆磨床,外圈,沟道,磨削我厂1类型轴承外圈滚道磨削加工都采用摆动磨削法和切入磨削法。这两种磨削方法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摆动
宗教的网络传播是宗教在信息社会继续生存、扩张的内在要求。目前,这种新型宗教传播方式已成为大学生初次接触,进而认识、认同宗教的主要渠道之一。虽然大学生信教人数未必会
飞机设计制造过程中,数字化集成设计制造、试验已得到广泛应用实施。这将改变传统飞机研制方式,缩短飞机设计周期,降低生产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推进全三维数字化进程。航
目的 抗角蛋白抗体(AKA)定性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方法 选择2004年7月~2005年1月本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的RA患者53例(RA组),选择同期本院内科收治经AKA检测证
专利效力和专利侵权的审查由两家不同的机关分别掌握的专利制度被称为专利“双轨制”。这种制度设计下,两个程序容易相互嵌套,产生包括循环诉讼在内的一系列问题,造成行政司法资源的浪费和当事人的不满。目前可行的解决思路主要有两种:一是将专利效力审查的权力授予司法机关,由法院一站式地解决专利行政和民事侵权案件;二是将专利侵权审查的权力划归行政机关,由专利局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从2003年中国的专利无效第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