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生育期(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选育早熟高产品种一直为育种家所重视。水稻的早熟性一般由隐性主基因和/或微效多基因控制,显性早熟基因报道较少。我们首先在籼稻上发现显性早熟基因Ef-cd,并用分子标记将其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本研究以早籼核不育系6442S-7为Ef-cd基因的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与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离了Ef-cd基因,分别构建了以迟熟籼稻品系明恢63、蜀恢881和蜀恢527为受体亲本(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f-cd基因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Ef-cd基因是一个非感光的显性早熟基因,它在纯合及杂合状态下一般可使水稻提早抽穗11~14天,少数可达17~19天;同时,它能显著降低水稻的株高,但对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其它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明显影响。认为Ef-cd基因对促进水稻早熟与高产的有机结合,快速、高效培育出早熟超高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株高是水稻品种的另一重要农艺性状,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减产,适当矮化则耐肥、抗倒、增产。迄今,国内外对水稻矮生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半矮秆水稻的隐性高秆突变也有不少报道,但对半矮秆水稻的显性高秆突变则很少报道。本研究从水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高秆突变体“D111”,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证明它是从二个半矮秆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后代基因突变产生的,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遗传分析表明D11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分子标记定位分析表明该突变基因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微卫星标记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cM、25.5cM和6.0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还对LC(t)基因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