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f-cd的分离鉴定和基因效应分析及一个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生育期(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重要农艺性状,选育早熟高产品种一直为育种家所重视。水稻的早熟性一般由隐性主基因和/或微效多基因控制,显性早熟基因报道较少。我们首先在籼稻上发现显性早熟基因Ef-cd,并用分子标记将其定位于水稻第3染色体短臂。本研究以早籼核不育系6442S-7为Ef-cd基因的供体亲本,通过连续回交与自交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离了Ef-cd基因,分别构建了以迟熟籼稻品系明恢63、蜀恢881和蜀恢527为受体亲本(遗传背景)的近等基因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f-cd基因的基因效应。结果表明Ef-cd基因是一个非感光的显性早熟基因,它在纯合及杂合状态下一般可使水稻提早抽穗11~14天,少数可达17~19天;同时,它能显著降低水稻的株高,但对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等其它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明显影响。认为Ef-cd基因对促进水稻早熟与高产的有机结合,快速、高效培育出早熟超高产新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株高是水稻品种的另一重要农艺性状,植株过高容易引起倒伏减产,适当矮化则耐肥、抗倒、增产。迄今,国内外对水稻矮生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半矮秆水稻的隐性高秆突变也有不少报道,但对半矮秆水稻的显性高秆突变则很少报道。本研究从水稻育种材料中发现一个新的高秆突变体“D111”,微卫星多态性分析证明它是从二个半矮秆品种6442S-7和蜀恢881杂交后代基因突变产生的,其株高和秆长分别比亲本蜀恢881增加63.0%和87.0%。遗传分析表明D111的高秆性状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且该基因与高秆对照品种南京6号的高秆基因紧密连锁或等位。分子标记定位分析表明该突变基因位于水稻第一染色体长臂,与微卫星标记RM212、RM302和RM472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7.7cM、25.5cM和6.0cM,该基因暂命名为LC(t)。认为D111是首例从半矮秆品种自然突变产生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体,LC(t)为首次定位的水稻显性高秆突变基因。此外,还对LC(t)基因与水稻“绿色革命基因”sd1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渐成熟,通信业务得到不断推动与发展,人们对通信服务的速率和带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限频谱资源和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这一矛盾日益突显。尤其是在一些
围术期血液粘度升高可能导致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老年、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休克等病人都是血液高粘滞人群,在围术期血栓形成及栓塞性事件有较高的发生率,危及患者术后的生
本课题主要对如下四方面进行了研究。①研究常见病原菌23SrDNA基因序列变异规律,为细菌鉴别诊断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②探讨运用PCR-RFLP和PCR-SSCP进行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功能已不在人们的生活领域,而在人们的精神领域。书法美学的精神意义是指向人生的,在创造书法意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情感意味,书法家应有一颗对艺
  为揭示纤毛虫从休眠期到营养期转换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γ-微管蛋白分布的变化,本文应用常规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显微术,对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
目的:研究大鼠肝癌癌变进程中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TERT)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端粒酶活性和TERT基因表达与肝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3′-甲基-4-二甲基氨基偶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大鼠肝大部切除后再生过程中HSCs的动态变化、肾结蛋白(Desm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及肝肾MMP-2、MMP-9的变化,探讨它们在肝再生中的作用。  
通过变换光学的方法,可以设计出具有完美隐身效果的隐身器件。独立式隐身器件所需要的电磁参数非常复杂,难以在实验上实现。为了得到更易实现的隐身器件设计,同时拓展隐身器件的
混沌具有传统密码学的基本特征。为了把混沌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提出了一种混沌与传统密码AES算法相结合的混合加密算法,基于这种算法设计出了一种基于ARM(S3C6410)处理器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