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用林覆盖期土壤CO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子研究

来源 :江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呼吸是碳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进入大气的最大来源,其中森林土壤呼吸约占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的60%~90%,土壤碳库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大气碳库产生重要影响。林地覆盖是农业上重要的经营措施,覆盖可以提高土壤温度,改变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土壤微生物繁育环境及植物根系的生长条件,从而影响土壤呼吸作用和CO2排放。上世纪80年代以来,林地覆盖经营大大提高了笋用竹的经济效益,但长期覆盖也引起了土壤酸化、酶活性异常、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下降等问题,特别是林地覆盖导致土壤CO2排放量剧增。目前关于竹林覆盖对土壤CO2排放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排放结果,及以年或月为计量单位的动态变化规律。关于土壤CO2排放对笋用林覆盖措施的响应及覆盖期内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和主要影响因子等研究少见报道,未能揭示竹林覆盖措施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雷竹(Phyllostachys.violascens)和厚竹(Ph.edulis‘Pachyloen’)笋用林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地覆盖期内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发热物质类型和施用量、谷壳层厚度及覆盖前林地补水量等覆盖因子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为探寻高效低碳的笋用林林地覆盖模式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实施林地覆盖的笋用林在整个覆盖期土壤CO2平均排放速率为21.92μmol·m-2·s-1,排放总量为200.74 mol·m-2;排放速率呈单峰型曲线动态变化,覆盖后前3周土壤CO2排放速率急剧升高,第4周增速放缓,并于第5周达到峰值,第6~7周快速下降,第8~14周缓慢下降,第15周(翌年3月2日)降至最低后又缓慢升高;而未覆盖笋用林土壤CO2排放速率动态变化比较平稳,平均排放速率为4.67μmol·m-2·s-1,排放总量为42.77 mol·m-2。(2)谷壳层厚度对覆盖笋用林土壤CO2排放量影响极显著(P<0.01),谷壳覆盖厚度15、25、35 cm之间的土壤CO2排放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且在整个覆盖期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谷壳层越厚,土壤CO2排放速率越高,整个覆盖期内土壤CO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谷壳层15 cm<25 cm<35 cm。(3)发热物质类型及枯饼(发热物质)施用量主要影响土壤CO2排放动态变化规律,在覆盖期内的多数时间节点,不同发热物质之间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但对土壤CO2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鸡粪作为发热物质时土壤CO2排放速率峰值出现时间早,枯饼作为发热物质时土壤CO2排放速率峰值高、变化幅度大,麦灰作为发热物质时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峰值和变化幅度均较小;土壤CO2排放速率随枯饼(发热物质)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但枯饼施用量3.00 t·hm-2、4.50 t·hm-2、6.00 t·hm-2水平之间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4)覆盖前林地补水量对土壤CO2排放的影响因发热物质类型不同而不同。在施用不同类型发热物质条件下,覆盖前林地补水量对土壤CO2排放总量和排放速率的影响显著(P<0.05),补水至湿润土层10 cm可提高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峰值、均值、最低值及排放总量;以枯饼作为发热物质时,覆盖前林地补水量仅在覆盖前期对土壤CO2排放速率有显著影响(P<0.05),对整个覆盖期的排放总量影响不显著(P>0.05),但补水至湿润土层15 cm可以降低土壤CO2排放速率的上升速度,推迟土壤CO2排放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并降低峰值。综合分析可知,笋用林冬季林地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和排放总量,同时改变了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动态变化规律;谷壳覆盖层厚度是影响土壤CO2排放的主导因子,谷壳层越厚,土壤CO2排放量越大;发热物质主要影响土壤CO2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目前覆盖栽培中广泛采用的3种发热物质及施用量水平间的土壤CO2排放总量差异不显著;覆盖前林地补水量对土壤CO2排放量的影响因发热物质类型不同而有差异。
其他文献
乡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乡村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其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对乡村初中生的全面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的整体进步乃至于对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乡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教学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从思想观念、物质支持和实践活动等维度剖析乡村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下的困境形成原因,在立足于乡村社会
学位
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 Zucc.var.mairei(Lemee&H.Léveillé)L.K.Fu&Nan Li)为裸子植物红豆杉科(Taxaceae)常绿乔木,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以南各省区,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本研究以采自江西16个县市37份南方红豆杉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7份南方红豆杉的表型进行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良种源;
学位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高效的脱氮能力,可以通过反硝化作用、厌氧氨氧化作用、植物吸收等多种途径对氮污染进行削减。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凋落分解会影响湿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特征等,进而影响湿地土壤的脱氮过程。为探究湿地植物凋落物分解如何影响土壤脱氮过程,本研究选取沉水、挺水及湿生3种生活型共9种常见湿地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控制实验研究凋落物单一物种和混合物种的分解动态、养分释放规律
学位
吊钟花属(Enkianthus)隶属于杜鹃花科(Ericaceae),约12-17种植物,仅分布于东亚地区,是杜鹃花科重要的观赏植物,也是亚热带山顶矮林的优势类群,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但是,吊钟花属的分类仍有诸多问题,且属内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结合宏观形态学、叶表皮微形态、植物核DNA含量与倍性、分子系统学和生物地理学对吊钟花属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国内分
学位
种子是植物有性繁殖的重要器官,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最初和最基础的事件。种子选择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萌发,对后续植株的生长开花结实都有重要意义。之前很多关于种子萌发的研究聚焦在科属水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群落水平上的种子萌发行为。本研究选择在生物多样性较高的横断山区开展研究,以一个高山草甸群落中的64种高山植物种子为实验材料,比较不同生活型、开花时间、休眠类型、种子重量、种子形状的植物种
学位
酸竹属Acidosasa B.M.Yang,隶属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北美箭竹族(Arundinarieae),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本属植物形态性状在北美箭竹族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交叉与重叠现象,其分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重建了酸竹属及其近缘属的系统发育树,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学位
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鄂西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西南端,处在鄂湘渝三省(市)交界处,同时深处武陵山区中部偏北地区,是川东-鄂西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分布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独特而重要。经过对该地区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及文献资料整理,编撰出《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种子植物名录》。本文以分布在该地区的野生种子植物为研究对象,对科、属和种三个层级进行地理成分分析、特有现象分析、珍稀濒危植物分析,并通过
学位
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则引起全球气候变化,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氧化亚氮(N2O)排放与土壤p H密切相关。土壤p H低,重金属元素具有极高的可迁移性和活性,同时酸性土壤N2O排放加剧。因此,酸性土壤重金属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尤为突出。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由于油茶集约型施
学位
自交不亲和是开花植物避免自花授粉、促进异交的一种重要遗传机制。由于亲本杂合,自交不亲和物种很难利用最大杂种优势,从而使育种无法获得最大增益。植物中自交不亲和与自交亲和相互转换现象非常普遍,这种转换为自交不亲和物种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木兰科珍稀植物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处于木兰属和木莲属连接位置,在演化上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与其它木兰科植物一样,华木莲又极具观赏价值,具有
学位
视障人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使用公园绿地时,无法像普通人一样通过眼睛享受美,甚至还会因为视障遭遇不安全事件及危险。不容忽视的是,视障人群的数量正在逐步上升,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在户外环境中更在意相关安全问题。尽管城市无障碍建设正在逐步发展完善,但视障人群适宜绿地严重匮乏,绿地建设对视障人群关注度低。视障人群安全所涉及的要素众多,目前尚缺乏较全面的应用成果。因此,对基于视障人群安全的公园绿地进行研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