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徘徊与创新—潘年英“人类学笔记”系列作品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vewpyc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的反思思潮的影响下,人类学界展开了对其“科学”性的反思,并揭示和论证了民族志书写中存在的主观性和文学性。随着格尔茨阐释人类学的出现以及“写文化”和“实验民族志”的倡导,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修辞手法被民族志写作借鉴,而文学对地方性知识、民族文化记忆的书写,使文学文本在文化、历史层面具有与民族志一样的真实性,因此,具有民族志书写功能的文学文本可以作为人类学文化研究的文本对象。潘年英先生的“人类学笔记”系列作品是在人类学思想的指导下用文学的表达手段书写侗族文化记忆的。它们既具有民族志的知识性和学术性的维度,又具有文学的审美的维度,因此系列作品是徘徊于文学与人类学之间并达到一定程度融合的跨学科、跨文体的实验之作。本文分三章对跨学科、跨文体写作展开论述,也是在文学与人类学跨学科理论视野下进行文学研究的一次具体批评实践。第一章梳理和概述人类学与文学跨学科跨文体写作的发生,使后文对系列作品的分析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展开。第二章先考察潘年英的文学和人类学的素养,随后在文学人类学的视野下从四个方面展开对作品的解读。第三章作为研究的落脚点,一方面指出系列作品所具有的突出特点,以期为以后的跨学科跨文体写作起到一种提示作用,另一方面从建立侗族传统文化生态博物馆这一角度揭示系列作品的意义,旨在唤起人们关注那些在现代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即将消失的弱势族群的文化与文明。
其他文献
本文以干旱半干旱脆弱区霍林河流域下游沿岸为研究靶区,利用1954和1964年地形图,1986、1996和2000年的TM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通过分
杨争光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一个独特的作家。这种独特体现在他的选材角度上。作为一个陕西作家,杨争光并没有像柳青、路遥、陈忠实等作家那样着眼于陕西的历史厚蕴,而是着眼
清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始终不甚引人注目,清初单折短剧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始终呈现较为模糊的面目,然而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清初单折短剧中不乏内涵深广、水准颇高的作品,这些作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当一部分是企业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而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常把"食品添加剂"与"有毒"等字眼联系在一起,导致公众"闻添加剂而色变"。为了研究目前我国
冬季,天气寒冷,如何根据气候特点上好室外体育课呢?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冬季体育教学一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薄弱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
抗战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战争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关于抗战文学的研究很多,但相关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对于本民族自我的探讨上,而很少涉及到抗战小说中的日本形象。抗
本文综合运用比较研究、定量分析等方法,考察龙榆生对唐五代词史、名家词、词体研究状况。龙榆生词史编写“史”“论”结合,对唐五代词史编撰进行明确系统完整的理论建构。一
中东铁路与东蒙古地区的关系问题不仅仅是中俄关系和沙俄侵略蒙古地区史的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近代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的研究课题。它的内容包括中东铁路的修建、运营及
193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第一代现代散文作家相继步入中年阶段,伴随着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的逐渐成熟,他们悄然褪却了曾有的青春热情和进取精神,代之而起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任务,这是党在总结自身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党的建设实际状况后提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