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破碎化农地维护的生态路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weiwei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地复杂地形地貌以及长久以来的耕地政策,造就了我国农地破碎化的基本格局。在面对国土近60%以上区域为山地,增量型发展建设西移的现实情况下,融合都市农业相关理念,通过“以农护地”模式保障农业用地生产能力的同时,在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留存的破碎化农地对于提升城镇食物系统韧性、满足居民自发性种植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开天窗”形式保留的永久基本农田及生态保护红线以外呈碎片状分布的农地。面对建设单元包围、分散分布,呈现为异质性的“农地碎片斑块”,其本身极易受到蚕食,与此同时,因农业生产过程高度关联于自然生态过程、农业生产空间高度赋存于城镇绿色空间,以生态路径对破碎化农地进行维护既利于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更利于山地城乡生态系统的保护。文章主要从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背景:包括第一章内容。通过阐述研究背景提出以生态路径对破碎化农地进行维护的目标与意义,明确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基础:包括第二、三章内容。以生态规划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都市农业的相关研究为切入点,结合从破碎化农地的形成机制、影响效应、空间布局等角度展开的本体认知,对破碎化农地进行综合解读,由此奠定研究的基础。研究主体:包括第四至六章内容。通过对破碎化农地生产属性及生产过程的判读,提出以农业自然本底为基础的普适性及以生产生态过程为基础的差异性测度框架,综合多要素因子共同构建高价值甄别测度体系;而后结合不同尺度城乡空间中破碎化农地的关联空间,以“高价值保护、低影响开发”为基本原则,系统化组织识别不同的维度下破碎化农地的空间模式并综合制定规划目标导向;最后依据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以农林自然生境网络、水文流域支撑网络、农业游憩景观网络中的斑块及廊道空间为基础提出基于自然本底要素特征的空间设计方法,以城市绿地系统、蓝绿空间网络、都市农业循环为基质空间基础构建三大生态维护设计路径,实现“生态化保护、生态化修复、生态化提升”的生态维护目标。最后,将破碎化农地衔接于不同层级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在满足系统共生与功能共享中实现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及复合价值最大化。研究结论:包括第七章内容。通过前文论述,得出(1)山地城镇内农地形态的破碎化形成于自然与权属的双重机制、(2)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破碎化农地与城市生态过程密切联系、(3)生态路径是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破碎化农地维护的必然手段三大主要结论,并总结创新点与待研究方向。通过本次研究,希望在为都市农业在国内的适应性发展提供相关支撑的同时,也通过“小农地”的研究实现对于“大农业”的关注呼吁。由此将城乡梯度上农业研究及建设的脉络延续,为城乡融合乃至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支撑。
其他文献
血细胞随着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并且占据血液成分的二分之一左右,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身体健康状况,因此血细胞观测在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上均有着重要价值。目前血细胞观测的手段日益丰富,其中无透镜同轴数字全息因其具有光路简单、易于集成和小型化;成本低且不需要专业的实验场地;无需染色且成像视野大;可以获取观测样本三维信息等优点在血细胞观测领域应用逐渐深入。为了更好的进行血细胞观测,需要尽可能高
学位
随着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身体机能的下降与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大导致许多老年人平衡能力、运动能力衰退或丧失,造成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弱、摔倒风险增高。传统电动轮椅方便了老年人出行,提高了老年人群社会参与感,但缺少智能化管理,无法监护老年人群的日常活动并提供紧急救助。轮椅使用者在日常抓取物品、进食、推进轮椅等活动中需要维持自身坐姿平衡,其坐姿活动变量能反映出功能活动水平,因此实现智能化远程监护可以对老
学位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为代表的信息通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播和人类活动方式。其中,高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在空间中的快速移动成为可能,人群跨城出行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要素共同作用的特点。人群跨城出行的时空行为实际上形成了城市间短期的人口流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经济、产业、信息等实体与虚拟的流动要素,最终反映在城市间的以跨城出行行为为代表的人口流
学位
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城市开发重点将从增量扩张逐步转向存量优化。在当前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县域的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来推动县城提质增效,但目前探索县域更新模式的研究成果还很匮乏。县城的生态格局和文化基因特征明显,但更新动力不足,采取何种方式对哪类存量空间实施更新对县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以存量空间更新关联的要素为研究重点,针对县域空间演变特征认识不足的现状
学位
向列型液晶是一种对外界刺激响应灵敏的软材料,特别是液晶微滴,由于其比表面积大、响应迅速、灵敏度高,在生物传感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采用双亲性分子修饰液晶液滴可制备光学探针,待测物在液滴表面与修饰物的相互作用会引起液滴中液晶分子取向改变。借助液晶的双折射特性,很容易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此变化,从而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放大为宏观可见的光学信号,实现对生化分子的传感检测。然而,液晶液滴尺寸分散性及流动性
学位
伴随着全球一体化带来的地域文化弱化,人地关系发生剧烈变化的三峡库区城市面临着文化断层和记忆丧失的重大挑战。三峡库区建设带来的水位上升使诸多临水而建的三峡老城和历史地段受淹,老城记忆和文化的延续问题在早期移民迁建过程中被忽视。随着后三峡时期新城建设的逐渐完成和存量规划下城市品质提升诉求的上升,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文化提升成为转型发展时期城市更新研究的重要方面和学术关注点。以城市街区为载体,挖掘记忆场
学位
21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公认的全球性气候问题,给全球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变暖导致高温热浪天气频发,更高频率、更长持续时间的高温热浪将在21世纪末形成。高温热浪已经成为城市中威胁人群健康的极端气候之一。高温热浪与人为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城市高温热浪天气中带来的热风险成为了城市气象灾害的研究重点之一。评估城市热风险有利于确定热浪天气下的高风险点,了解高风险点随时空的变化规律,掌
学位
人类的生产生活均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着土地资源。协调的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相反,土地利用未进行有效配置、用地总量失控、土地利用结构失调将引发各种问题。可以说,土地利用在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中,是兼顾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的桥梁纽带,也是长期以来的重要研究课题。而要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将各项功能用地在格局上进行优化调整、引导各类土地的协调
学位
林地对山地水文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维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成片林地,相对受到较好保护。但在山地城镇开发边界内,存在大量面积小于3.3公顷、用地性质被“三调”划定为03林地,在占用林地立案的范围之外。这部分单块面积小于3.3公顷的“碎片”林地,或为残留自然林、灌木林,或为人工经济林,包括部分野生果林。受水文环境影响,碎片林地多分布于山顶、沟谷或水体岸带。规划中,大部分易被归入建设单元之间
学位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也是文化的世纪。大拆大建的时代已经结束,城市建设由传统的增长式发展模式转变为内涵式提升,更加强调“以空间换品质”,重视城市文化的继承和保护,而文化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为国际共识。从中共十七大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明确“建设文化强国”,再到十九大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在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战略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和精细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