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假新闻影响社会判断 ——认知负荷和社交媒体指标的作用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att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判断作为社会认知的重要过程,不仅为个体的社会行为提供指导,并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密切相关。在社会脑假说中,信息是影响个体对他人社会判断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发现,负面信息具有优势性的社会判断价值,个体甚至会基于不真实的负面信息对他人进行判断。随着基于网络的“第三空间”的出现,信息的形式和种类发生着重要变化,新闻成为个体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信息疫情的背景下,大量负面假新闻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大肆传播,对个体的认知和判断产生着重要影响。而目前少有研究考察负面假新闻对社会判断的影响作用和相关因素。同时,已有研究均未在国内文化背景下展开验证和探索。基于前人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被试,采集和编制中文新闻材料,并选取个体认知和社交媒体的因素,试图揭示负面假新闻对社会判断的影响作用及因素,为假新闻的防治防控提供依据。研究一采用2(新闻真实性:真实/虚假)×3(测试时间:前测/后测/一天后)的被试内设计,探讨了负面假新闻对社会判断的影响,并比较其与负面真新闻的差异。54名大学生被试阅读负面新闻材料(6条负面真新闻,6条负面假新闻)后,对当事人面孔进行喜爱度和信任度评价。线性混合模型的结果显示:(1)负面假新闻和负面真新闻均能影响个体对当事人的社会判断;(2)负面假新闻的影响作用稍弱于负面真新闻。具体来说,与基线水平相比,阅读负面假新闻和负面真新闻后个体对当事人的信任度下降;与阅读负面真新闻相比,阅读负面假新闻后个体对当事人的信任度更高,但差异在一天后消失。研究二采用2(认知负荷:高/低)×2(社交媒体指标:高/低)的混合实验设计,探讨了认知负荷和社交媒体指标在负面假新闻影响社会判断中的作用。77名大学生被试被随机分到高认知负荷组和低认知负荷组,阅读6条高社交媒体指标和6条低社交媒体指标的负面假新闻。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1)与低认知负荷组相比,高认知负荷组对当事人面孔的信任度评分更低;(2)在高认知负荷组中,相较于低社交媒体指标,高社交媒体指标新闻当事人的信任度和喜爱度得分均更低。综上所述,负面假新闻对社会判断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并且认知负荷和社交媒体指标在其中发挥着“雪上加霜”的交互影响。最后,本研究对两个实验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未来需要结合多种研究手段对负面假新闻影响社会判断的机制和因素进行综合性探讨。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幻小说的爆火,国内对科幻小说的研究也开始兴起。此前,有研究发现科幻小说阅读与创造力、想象力、科技发展和道德等相联系。社会模拟理论认为,个体能通过与虚构人物的互动影响自身的社会认知、态度和行为。因此科幻小说阅读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道德判断。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个体的解释水平会系统地受到心理距离的影响,心理距离越大,解释水平越高。科幻小说中描述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虚构世界中,很
学位
欺负是一种普遍发生的社会现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欺负表现出了新的形式,即网络欺负。网络欺负是以电子信息交流工具为载体反复对他人实施的一种攻击行为。与传统欺负相比,网络欺负更普遍,危害更大,影响范围更广,表现形式也更加间接和隐蔽。网络欺负会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例如,焦虑、抑郁和物质滥用等)。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在网络欺负事件中,通常存在大量的旁观者。而旁观者
学位
学位
我国在诸多国内实体法和国际私法专门立法中均规定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然而,我国立法是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确定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准据法的补充原则,且通常是与意思自治原则随影同行。该原则与意思自治原则一样,原本主要适用于涉外合同关系领域,今天却快速地拓展到为数众多的涉外民商事关系领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第2条第2款之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交平台之一。在社交网站上,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自身情况与他人进行比较,由于社交网站中的信息大多是经过编辑的积极信息,个体在社交网站中更容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研究发现相比于男性,女性在社交网站中更容易与他人进行上行社会比较,为了消除比较带来的心理威胁,她们往往会做出一些非理性消费行为(如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指的是消费者为了满足其心理需要购买炫耀性商品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年,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在航天立法方面的进展却很难与中国航天产业发展现状相匹配。各航天国家大都比较重视本国的航天立法,如美国、俄罗斯等国均进行了大量的航天立法,为本国的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而中国的航天立法,由于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从事航天法研究的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国际空间法以及对外国航天法的比较研究之上,直接针对我国航天立法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对现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