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媒介形象研究——基于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000-2020)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l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至今,仍存在着社会认知度和认同度不足,不被大众所了解和知晓的情况。媒介是大众认识社会工作的必要途径,为人们认识社会工作专业提供了资料和依据。新闻报道对社会工作者的描述反映了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建构着社会工作的形象特质,这影响着公众对社会工作学科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从业者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因此,研究社会工作者的媒介形象对推动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中国重要新闻数据库中2000—2020年近20年间关于社会工作者的报道作为研究资料,从媒介建构论的理论视角出发,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新闻报道对社会工作者媒介形象的建构。研究发现,新闻报道从报道数量、篇幅字数、消息来源、报道主题等方面对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进行了整体性建构,并通过对服务对象、工作内容、价值态度等方面对社会工作者的形象进行了具体的建构,进而塑造出了“驱散迷雾的阳光使者”、“社区治理的万金油”、“领薪水的雷锋”三种典型媒介形象,呈现出“模板化”、“神圣化”和“模糊性”的特点。从媒介建构的场域出发,本文认为社会语境、专业特点、权力格局以及媒介组织的报道特点共同影响了社会工作者媒介形象的呈现。其中,媒体对社会工作形象的建构具有“他者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刻板印象的差异化塑造和媒介框架的选择性设置上。最后本文根据媒介形象呈现出的特点以及建构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传达专业的形象特质、增强社工话语权、讲述丰富的社工故事这三点优化社会工作者媒介形象的策略和建议。期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凸显自身优势,发挥社会工作者的想象力,进而为提升社会知晓度,推动专业发展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
数字化阅读视域下,大众移动化阅读的需求不断增强,对移动阅读APP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同质化严重,创新性和文化性缺乏的移动阅读APP,大部分在满足大众隐性需求,优化用户体验感等方面还具有较大的设计空间。如何在有限的界面中完成功能逻辑和视觉审美的合理化整合,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叙事作为一种信息组织和表达的方式,在界面设计中是对文字,图片,交互和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新的考量
学位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的观看媒介逐渐从电视向移动端转移。用户竖式握持手机的生理习惯,促使视频形式出现了从“横”向“竖”的转变,竖屏视频逐渐从实验影像转变为大众接受的日常影像。目前各大视频平台上的竖屏视频内容来源主要有两种:即竖屏拍摄和将横屏素材转制成竖屏(特指宽高比为9:16的视频,后文简称为横转竖视频),后者是当下各大视频平台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
学位
生态风险是指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活动综合作用下产生生态负面效应的或然性。生态风险评估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加强生态风险评估技术方法研究对深入推进规划编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概括总结了我国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其次,针对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风险评估中“人类—自然”互动关系的客观情况,借鉴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详细阐释了生态风险和景观格局之间的耦合关系,
期刊
<正>【选文再现】本次主题整合阅读学习着力于"同一主题不同文体整合教学的实践",选文包括文本三个(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漫画一组,歌曲一首,具体如下:诗歌:《诗经·小雅·蓼莪》节选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小说:《慈母情深》,选自作家梁晓声的《母亲》散文:钱国丹《地震中的母亲》节选人物群像:地震中的母亲一平日里,这些年轻
期刊
老年人已经成为当前社区志愿服务中一股积极并且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国近年来的政策也在倡导要重视老年人的价值,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增加其劳动参与和社会参与机会,推动其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尤其是社区为老志愿服务,鼓励相对年轻的低龄老人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这既可以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也可以极大地丰富低龄老人的晚年生活,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价值,收获群众
学位
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发病率的精神疾病。一旦患上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睡眠、情感、思维、言语等方面均会受到影响。以往研究表明,社会工作等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容易受到情绪压力的影响。社会工作者需要服务不同的案主、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满足来自各方的需要,繁杂的工作要求和内容使得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几乎难以完全分离开来,这容易使得社会工作者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抑郁。当前研究发现
学位
<正>一交流导入,感知情深师:请仔细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什么。(板书:梁晓声)一起读。(生齐读)知道他是谁吗?生:梁晓声应该是一位作家。师:"应该"这个词用得有水平,因为你是在猜测,有点拿不准,所以用"应该",对吧?生:《慈母情深》一文的作者就是梁晓声。师:你怎么这样肯定?生:我在课外读过这篇文章。师:原来如此!我想再问问,知道梁晓声小时候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吗?(生静默)梁晓声的父亲是文盲,
期刊
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意味着慢性病患者必须整合疾病及其管理,来重新组织日常生活,而遵从专业建议正是管理的核心内容。现有研究多从不依从、部分依从的角度入手,讨论为什么病患难以遵从医嘱。本研究从主动在场的角度呈现疾病管理的过程,回答专业建议如何纳入到病患的日常生活。此研究试图回应现有研究所强调的健康建议与文化理解之间的冲突,并思考如何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紧贴其需求的服务。本研究从具身视角出发,考察
学位
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核心化趋势明显,老年照料需求的增加和照料资源不足所产生的老年照料危机已成为社会的重点关注问题。笔者调研发现,家庭在做出照料失智症老人决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照料模式选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照料路径,照料劳动也由不同照料劳动主体提供;基于此本文想要探讨不同照料路径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照料劳动组织之间如何协作提供照料劳动,最大化地提高失智症老人生活质量。本研究运
学位
慢性病已经成为中国主要的公众健康和个人健康问题,它的不可治愈性和长期性导致疾病发作的影响将拓宽至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多个层面。然而,目前国内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病理概念下的“疾病”,而不是患者的切身感受与鲜活体验。此外,农村传统家庭养老链的脆弱性和专业服务提供的有限性致使乡村慢性病患者在应对疾病时面临更多的困境。那么,在微观因素和宏观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下,乡村慢性病患者的疾痛体验将呈现出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