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科学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进路各有其优势和困难,它们的思想根源可以分别追溯到西方近代哲学历史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这种可比性并不是一种生搬硬套的拼凑,而是来源于认知科学和哲学对于同一主题——人类的认知——的关心,两者是对同一现象的不同抽象。但在目前已经出现的对上述两条进路的困难的应对方案中,对哲学史的资源特别是对康德哲学的利用较少,因此对认知科学而言,康德提出的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进路的整合方案就成为了一块未被充分发掘的宝藏,也许能为认知科学的研究带来哲学层面的巨大启发和灵感。另一方面,纵观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的研究往往能促进哲学的发展,因此对哲学史与认知科学的结合研究也能够为经典的哲学思想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路。作为一项哲学史与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本文尝试做以下工作:其一,阐明认知科学中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进路的代表——即符号主义与联结主义——的哲学思想根源以及它们的困难。并说明我们需要一个结合两者优点并避开两者缺点的“上下整合”的进路,而康德哲学很可能能够为这一思路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近来认知科学中新兴的“预测处理”(以下简称为PP)进路则体现出了相关的特征,并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二,论证认知科学中的PP进路具有康德哲学的底色,或者说展示一个对PP的康德式阐释。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方法论上,也体现在相应的基础要素上,并且有着思想史上的清晰脉络。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论证PP在如何构建“上下整合”的认知模型这一问题上也符合“康德式整合进路”的思路。其三,基于对PP的康德式阐释在构建“上下整合”的认知模型中所体现出的潜力,本文将对它目前所遇到的哲学批评进行考察,以期展示出PP的康德式阐释所可能涵盖的哲学主题的范围。通过梳理,本文发现,这些批评有的可以利用康德哲学的资源(如先验观念论与先验实在论的区分,先验演绎的方法等)来进行应对,有的则需要将PP及其哲学背景放入一般认知科学哲学主题(如推理和表征等)的背景下来进行考察,这两者都将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