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寻找归宿——宗教文化视阈下的路遥文学创作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724377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是一个英年早逝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43年短促的生命历程中,苦难与其终生相伴。于生活,他主动尝试宿命般的各种苦难,在乡村与城市的奔波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价值;于创作,他用温暖的泪眼张望苦难的世界,为游走在平凡世界的人们寻找着生命的归宿。苦难,在路遥的世界里与生存同在,沾染着宿命色彩,并成为拯救的重要途径。本论文将在前人其他角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宗教文化角度对路遥及创作再解读,以期在新的语境中寻找出新的意义空间。  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路遥生平及前人对路遥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梳理;第二章首先以现代作家“染指”宗教文化常见的方式作为铺垫,接着从地域文化的影响和宗教文化的渗透两个角度,探讨陕北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宗教文化遗存对作家可能产生的影响,最终引入到宗教文化视阈下路遥的研究。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从宗教文化角度解读路遥的生活及其文学创作是这两章研究的中心,个体对苦难的感受和作家在苦难中如何寻找归宿将是这两章论述的重点。具体来说,第三章从路遥童年的创伤、政治的失意、创作的艰辛、成年的坎坷、爱情的纠结和弥留之际的宿命观几个角度,再现作家在真实生活中对苦难地积极体验,探索作家在苦难而无常的短暂生命历程中对个体归宿的安顿;第四章以路遥的代表作《人生》及《平凡的世界》为经典蓝本,结合其他作品,通过对作家建构的漂泊的男人世界和追求至善的女人世界中,不同主人公在生命历程中重要的抉择进行述评,体悟作家在苦难中对个体灵魂安顿的深刻意义。基于陕北地域性宗教文化的复杂性,路遥宗教文化言说的不明显性,不同宗教文化之于路遥影响界限的模糊性,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论文对不同时段和不同人物各有侧重地进行了分析。  苦难性是人类的普遍性,路遥无论在生活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一如既往地崇拜着苦难,演绎着人生的悲剧。从宗教文化去解读路遥创作而不定位于宗教性,也许是对路遥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
其他文献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迁,由此表明中国步入转型社会。在中国政府的主导下,随着政企、企社的分离,中国结束了转型前的总体性社会格局,转而向多元
QFC-Ⅱ电能调节节电装置是针对目前0.4kV配电网络中对电能质量敏感的各种精密的、复杂的用电负荷提供高效洁净电力能源而研制的高科技产品。装置采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F A C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rn“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滇
《凯瑟琳伯爵小姐》《心之所往》《胡里痕的凯瑟琳》《库丘林之死》《炼狱》五部戏剧贯穿了叶芝的创作生涯,是理解作家思想体系和创作理论的重要支点。本文结合叶芝的《幻象》
《没有个性的人》是由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创作的一部未完成小说,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学作品。穆齐尔的作品近年来才逐渐译介进中国,国内学者对他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今年4月上旬,在七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期间,对全体政协委员进行了一次新闻改革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72份。7月5日,《人民政协报
关键词 物理问题 模型 过程 分析  有的同学面对物理题,觉得似会非会,没有把握。要想正确地解答物理问题,必须把有关的物理内容分析清楚。  一、选取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物体系。有的物理问题始终都是一个研究对象,而有的在不同阶段应该选取不同的研究对象。可以说,研究对象选取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解决物理问题的难易程度。  例1 一架直升飞机质量为m,悬停在空中,桨翼下风速为v
在当代文坛上,阎连科是一位颇具文学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的作家。闯入文坛至今,阎连科凭借自身的勤奋先后发表《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等多部长篇小说,中
我们搭乘闻名遐迩的十三次列车,商议着顺路写一篇文明纪事的特写,然而现实却与预想的大相径庭,受责任心的驱使,我们写下了《文明列车里的遗憾》时间是10月4日下午,我们提着
关键词 电化学 解题方法  电化学一直是高考热点,江苏省每年高考必出现:选择题中必有一题,在非选择题中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近几年出现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即根据已知信息,判断和书写有关电极反应式,和我们平时所见的电极反应式不同:比如电解池中阴离子放电顺序I->Br->Cl->OH-,含氧酸根离子在电极反应中一般不参与,而2009年江苏卷突破常规,考查了含氧酸根离子放电的问题。  例1:以氯化钾和钛白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