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多恩诗歌中的矛盾死亡观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ural_ja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的代表,约翰·多恩是一位很有影响力同时也很具争议的诗人。经过十七世纪的辉煌期,十八世纪的冬眠期,十九世纪的复苏期,直到二十世纪,受T.S.艾略特和新批评的推崇,多恩的文学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他早期写爱情诗,主要收录在《歌与短歌集》里,后期写宗教诗,主要收录在《神学诗》里。然而,多恩对于死亡却是一如既往地关注。即使在表达最热烈的爱情的时候,死亡从未离开过他的头脑。在谈论宗教的时候死亡更是频频出现。死亡成为了一个贯穿两个阶段诗歌的主题,镶嵌在爱情和宗教两个主题间。多恩在诗歌中不仅对死亡有着超乎常人的关注,而且对死亡的看法和态度也与众不同,矛盾重重。本文通过探讨约翰·多恩矛盾死亡观的根源,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试图分析他具有代表性的前期爱情诗和后期宗教诗里死亡的内涵,来挖掘多恩诗歌中贯穿始末的对死亡既怕又想的矛盾心理。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多恩的诗歌成就,前人的研究以及本论文的论点和结构。第二章主要联系多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本人异常坎坷的人生经历,来探索他矛盾死亡观的来源。当时激烈的经济、政治、宗教矛盾,尤其是思想矛盾形成了他矛盾的思维方式。个人经历中的矛盾和冲突则逐步使他的矛盾死亡观清晰化。个人爱情和婚姻的幸福和挫折,宗教的改弦易章,让他对于死亡既畏惧又渴望。第三章主要分析多恩以《歌与短歌集》为代表的早期爱情诗中的矛盾死亡观:死亡是追求爱情所付出的代价。一方面,他畏惧死亡,每次的爱情挫折在他看来就是死亡,这与他早年的个人坎坷的爱情经历有关。另一方面,他渴望死亡,因为死亡就是与爱人合二为一,这是他的爱情理想。第四章主要分析多恩以《神学诗》为代表的后期宗教诗中的矛盾死亡观:死亡是追求神性,追求与上帝同在的代价。一方面,他对死亡心生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被上帝拯救和获得重生,这是虔诚的基督教徒共同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又对死亡心存恐惧,因为死亡是罪孽和地狱诅咒,这是他从小所受基督教死亡观念的影响以及他后期叛教的心理阴影。第五章总结多恩诗歌中的矛盾的死亡观:他既对死亡有着深深的恐惧,又积极地渴望着。
其他文献
学位
埃德温·哈里森·卡迪在《平日之光:美国小说中的现实主义》中称《国王的人马》为“第一个后现代小说”,这为该小说的阐释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后现代视域下研究和阐释该
小说家A..S拜厄特是英国文坛上一位著名的女作家,而且还是当今英国社会很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A.S.拜厄特十分关注西方女性历史,对妇女文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占有》是
“言说”是指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表达的具体活动。本文结合人类日常生活体验,对英汉语中伴有“物理性发音方式”的言说动词进行搜集与整理,主要探讨这两种语言中此类动词在语义
阿诺德·贝内特(Arnold Bennett, 1867-1931)是英国爱德华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凭借其“五镇”系列小说在现代英国文学史上享有盛名。《五镇的安娜》的创作始于1896年,在
本论文致力于探讨语用模糊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及其翻译。“语用模糊”这一概念首先于1983年由利奇提出,自1990年由何自然引入国内以来,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种有效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是我国对外宣传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媒介;其英译效果不仅关系着外籍人士在中国的日常生活,而且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酷暑难捱的日子里,“水”总能给人诸多诱惑和遐惠,诱惑着人们前咳“亲吻”和“搁抱”。这个夏季不再只是换上泳衣,人字拖,“跳”入.水中尽情畅游,而是跟着达人们的脚步,一起
弗拉基米尔·谢苗诺维奇·马卡宁(ВладимирСем(ё)новичМаканин,1937-)——当代俄罗斯文坛上最为活跃,同时也是最具实力和声望的作家之一,自1965年发表
巴赫金基于文学作品的对话理论深刻揭示了小说作者、主人公以及读者间的平等对话关系,进而由其发展的对话哲学思想更加充分地体现了巴赫金的“超语言”思想。对话理论是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