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形象传播微探

来源 :山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尉迟敬德从历史的一员武将到今天人们熟知的门神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其形象发生了诸多改变。论文通过尉迟敬德唯一留存的《谏亲征高丽疏》和史料中关于尉迟敬德的记载,概况分析了自我叙事及历史叙事中的尉迟敬德形象特征:深谋远虑、骁勇善战、忠贞不二、率性鲁莽,并对其有争议的籍贯进行考辩,得出尉迟敬德为朔州鄯陽人的结论。基于尉迟敬德形象生成的历史语境,论文通过整理分析唐初轶事小说、元明戏剧、明清小说,对文学史中的尉迟敬德形象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归纳了尉迟敬德文学形象对史料的继承和发展的几个方面,即后世小说始终围绕尉迟敬德骁勇无敌、忠贞不二、率性鲁莽进行反复渲染,并创造性地塑造了尉迟敬德憨直可爱、嫉恶如仇、公平正义等形象特征。文学史中的尉迟敬德形象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异,而且越来越世俗化。不仅弥补了历史叙事中敬德身世、家庭、遭遇的空白,还不断细化敬德介休降唐的历史事件,创造性地构想了尉迟敬德被贬的故事情节,突出表现了尉迟敬德的忠贞不二以及英雄落寞的悲哀。尉迟敬德的传播演变必然存在某种传播动因,论文结合官方的儒家传统观念、市民的世俗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了尉迟敬德形象传播的文化动因,并分析了尉迟敬德作为门神的民间信仰在传播过程中与文学的互动作用。论文旨在通过史料的整理、文学形象的分析,尝试从传播学角度对尉迟敬德形象的演变进行梳理,从而探讨历史、文学、文化之间的潜在关系。并得出结论,即文学在借鉴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的改编,而推动文学改编的内因,恰恰是传统儒家思想的官方表达和民众理解的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对抗,突出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自我解读。
其他文献
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第二届国家应急广播大会——“2015中国应急广播大会”11月10日在北京举办。主题是大数据、社交媒体与应急广播。国家新
本文以比较文学的视野和眼光,回归到特定的历史和文本,详细考察了《牛虻》半个多世纪里在中国的遭遇。文章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牛虻》原著与译本主要是首译本的比较,分析译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废名的《桥》和萧红的《呼兰河传》体现了中国现代文人对解决人生生存困境的两种态度:返回传统,还是走向现代。因而两部小说在选材相似的情
为了预测GH864合金Φ1250 mm涡轮盘锻造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将微观组织模型加入到模拟软件MSC Super-form中,实现了高温合金塑性变形-传热-微观组织演变的耦合。研究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徐坤的女性写作。本文通过对徐坤的研究现状、她的小说创作和理论文章的全面考察,依据女性主义理论,以文化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对徐坤的女性写作做出适当
本文尝试对潘军1982年至2001年的小说创作进行概括和研究。潘军的小说创作较为驳杂,但与同时期文学思潮有较为紧密的联系,呈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个创作阶段是1982年至
作为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的过渡,初唐时期在汉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古汉语时期汉语发生的巨大转变在初唐时期得以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初唐时期已经开始零星地
本文以《随想录》作研究对像,通过对《随想录》的考察,阐释了巴金的晚年思想。 本文认为,《随想录》就是一部忏悔录,尤其是对“文革”中个人行为的一种忏悔,并在忏悔的基础上对
设计加工了管材液压冲孔试验装置,在该装置上开展了液压冲孔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液压冲孔过程中,管内液体压力越大,冲孔结束后塌陷尺寸越小,提高冲孔过程中管内液体压力,
本文通观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在华俄侨题材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存在着共同的主题:普遍描写在华俄侨的精神悲苦和经济困顿。通过回顾在华俄侨的历史,研究在华俄侨作家的创作,分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