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分子作为高效的多硫离子转化剂用于锂硫电池的研究

来源 :温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othy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充电锂硫(Li–S)电池因其的高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 kg-1),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而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一。尽管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Li-S电池中复杂的化学反应阻碍了Li-S电池的实际应用。针对于反应动力学速度过慢,急需通过引入高催化活性的介体,用于解决以下问题:1)严重的穿梭效应;2)迟缓的多硫化物转化过程;3)复杂且不利的副反应。本文将仿生分子介体作为锂硫电池添加剂引入锂硫电池正极中,用于加快液相多硫化物转化反应动力学及活化固液两相初始转变。文中的主要内容如下:(1)将仿生分子hemin加入功能化多壁碳纳米管负载单质硫复合材料中作正极(CNTs-COOH@hemin)。经优化后,在0.2 C,得到一个极高的初始容量1637.8 m Ah g-1且在1800个循环后,其容量降低率仅为0.042%。此外,我们还使用原位振动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位紫外(UV)-可见光谱、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先进表征手段,对其的结构及其工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在电池运行过程中的催化机理。(2)组氨酸(His)作为调控分子与氯化血红素分子制备成hemin@His复合材料,并用于锂硫电池正极。在0.2 C下,优化了的CNTs-hemin@His正极得到较高的初始容量1549.7 m Ah g-1,并且在倍率为1 C下循环800圈后仍约有不低于无调控分子电池的可逆容量。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身麻醉下行结肠癌根治术的血糖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手术应激反应的干预及对血糖影响。方法选取48例老年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新人才观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一系列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核
会议
近几年,随着国家科技创新的发展,无人机在农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家对植保无人机投入越来越大,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螺旋桨是为植保无人机提供升力的重要部件,对植保无人机的性能影响十分重大,而螺旋桨的扭矩、升力及转速是反应螺旋桨性能的重要参数,因此,准确测量并实时显示桨轴扭矩,螺旋桨升力及螺旋桨转速就成为了一项在植保无人机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设计了一套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可实时测量桨轴扭矩,螺旋桨
随着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从2002年起对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实行招拍挂土地出让制度。在国有土地出让的市场中,土地交易的范围不断扩大,交易的面积、宗地数也逐渐增长。然而,政府既是土地的供给者,又是土地使用制度的制定者。随着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实施,在实际的土地出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不利于国有土地出让行为规范化管理,不利于国有土地出让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更不利于土地资源在
电子设备与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对储能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存储装置在电子产品领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所占比重日益增
由于集料物理性能的差异,会出现集料-沥青粘附性不足的情况,导致沥青路面出现破坏现象。而集料-沥青粘附性与沥青路面的松散剥落、水损害、耐久性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低温抗裂性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目前对集料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细观和宏观层面,对集料微观构造的研究较少,在针对集料物理微观构造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基于腐蚀模拟手段对同一种集料进行刻痕,利用孔隙构造提取方法,结合粘附性的宏观试验,实
瘫痪证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但并非不治之绝症。笔者30年来用点穴疗法治愈了大量瘫痪病人,主要体会是:
会议
数十年来,国内外已有大量的专家及学者对于砌体结构裂缝有了非常详细的科学研究,其通常认为砌体结构裂缝的开展原因为季节性温差、沉降及受力裂缝。而以往的温度裂缝多数于研
长期以来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仅作为烃源岩或致密砂岩储层的盖层来简单评价,缺乏对页岩的系统描述。本论文针对龙门山前陆盆地西南缘地区须家河组一三五段黑色页岩地质条件、岩石学特征、储层特征和有机质富集机理等存在的科学问题,通过川西南地区唯一一口从地表侏罗纪地层钻至须家河组的全取心井-乐地1井(LD-1)为重点研究对象,同时辅助结合峨眉川主、峨眉赵河坝、高庙、马庙、泉水沱、舟坝六条须家河组地表剖面,对川西南地
目的探索依达拉奉对单肺通气的食管癌患者炎性反应作用及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活化蛋白-1(phosphatidyl 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activating protein-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