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中人性的体现——以温斯顿追逐自由、真理和爱为例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s2997iz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奥威尔是二十世纪英语文学世界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一九八四》对20世纪的社会思想和现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与1921年的扎米亚京的《我们》、1932年的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合称为三大反乌托邦小说。在小说中,他描绘了一个噩梦般的“大洋国”。在那里,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对国民实行极权统治。  小说主角温斯顿是一名普通的“外党”党员,他试图反抗“大洋国”政府,但是最后却被逮捕并处决,同时背叛了自己的爱人与理想。正因为他的背叛,人们很容易忽视在被消灭前他是如何挣扎与渴望保持人性的。本文通过温斯顿对自由、真理与爱的不懈追求的分析,试图揭示温斯顿对人性坚定不移的渴望,深入挖掘小说中的“人性”主题。  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奥威尔及小说《一九八四》,回顾国内外对这部小说的研究状况,并指出本论文的框架。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主人公对个人隐私空间的渴望、美好世界的梦境的向往以及象征着自由的意象,以此来分析他对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以及思想自由的追寻。第三部分通过温斯顿揭示党的谎言的尝试以及对他在监狱里对客观事实的辩护,呈现出他对历史真理与客观真理的追求。第四部分通过他对茱莉亚的执着、母亲的思念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呈现出他对情爱、亲情以及兄弟之爱的追求。结论部分得出温斯顿通过对自由、真理和爱的追寻展现出了他对人性的无限向往,最后为以后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叶芝、卡文纳与希尼被公认为爱尔兰二十世纪的三位大诗人。然而,对卡文纳的长诗兼代表作《大饥荒》的研究迄今为止并不多见,尤其是在中国几乎没有对于该诗人及其作品的任何评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翻译理论的综述与研究,在肯定国内应用理论价值的同时,也论述了以描述和解释翻译现象为目的的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作者指出,翻译的过程并非一个简单的寻求文本
习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体系中的精华,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它们被广大人民长期所习用.而明喻、隐喻、借代等几种修辞手法的应用对习语的言简意赅和形象生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通过对纳撒尼尔·霍桑的两部作品《胎记》和《红字》的分析探讨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霍桑在美国文学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意义的模糊和含混引
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文化转向后对这个领域大为拓展,其基本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诸多因素(包括宏观和微观的)影响下的综合
在英语五大技能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项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大量的阅读,以获取所需的信息。在高校大学英语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不知道读什么,如何读,花费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