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及不同部位放疗对肺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亚群的影响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walker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肺癌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放疗、免疫治疗等。脑转移是肺癌患者在接受系统治疗后发生疾病进展的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肺癌脑转移患者在未接受治疗的情况下,生存期仅为2-3个月。而目前关于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方式正在热议之中,尤其是放射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最佳联合方式的探索。研究目的目前鲜少有研究关注于肺癌患者不同转移部位或不同放疗剂量对免疫参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检测肺癌患者放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探索不同放疗剂量、照射部位以及放疗计划靶区照射体积对肺癌患者全身免疫状态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来自48例接受放疗的肺癌患者在放疗前、中、后的外周血,并检测以下免疫细胞亚群:总T细胞(CD3+),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4+/CD3+CD8+,自然杀伤细胞,记忆T细胞亚群(CD4+CD45RO+),初始 T 细胞亚群(CD4+CD45RA+),interleukin-2(IL-2)receptor α(CD25+),B 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调节T细胞亚群(CD4+CD25+FoxP3+)。同时对不同照射部位(胸部、脑部)放疗计划靶区(PTV)对应的照射体积(100%,80%,60%,40%,20%照射剂量)与不同检测时间节点之间的免疫细胞亚群在外周血所占的百分比的差值进行了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对于接受胸部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21),接受20次放疗后的B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接受10次放疗(P=0.0046),而在每个不同检测时间点的初始T细胞亚群(CD4+CD45RA+)均较基线未接受放疗时显著下降(P值分别为0.0304,<0.0001,<0.0004)。对于接受脑部放疗(放疗方案:全脑:40 Gy/20F,多发脑转移:54-56 Gy/20 F)的NSCLC脑转移患者(n=14),放疗完成时的B淋巴细胞明显低于未接受放疗(p=0.039),其余细胞亚群在不同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对于接受胸部原发灶放疗的SCLC患者(n=6),在放疗完成时(30次放疗)的幼稚T细胞亚群(CD4+CD45RA+)较接受10次放疗时显著下降(p=0.0444),其余淋巴细胞亚群在不同时间点及不同照射部位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幼稚T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亚群(CD3-CD19+)在外周血所占的百分比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差值总体上与不同照射部位的PTV照射体积存在负相关关系,而记忆T细胞亚群(CD4+CD45RO+)、总T细胞(CD3+)在外周血所占的百分比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差值总体上与不同照射部位的PTV照射体积则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不同放疗剂量及不同部位对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总结规律,从而优化放疗与免疫治疗的结合。
其他文献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同时也是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脑部并发症如脑卒中、脑血管异常、痴呆等,是导致高血压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高血压脑损伤疾病的早期预测指标较少,主要通过既往病史、临床症状、磁共振成像技术、脑血管造影术等进行诊断,但这些检测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研究提示,在高血压病情进展中有神经炎症和肠道菌群的参与。高血压脑损伤时,受损的脑组织可释
背景临床研究中,某些生存数据可能包含滞后效应,例如,癌症免疫疗法所产生的抗肿瘤应答是通过刺激患者的免疫系统之后出现的,由此导致观察到的处理效应出现滞后。针对存在滞后效应的生存数据,使用加权log-rank检验是目前的主流方法,但如何加权以及不同加权策略对统计性能有何影响,尚无统一认识。对于此类数据的期中分析,由于涉及到不同节点的加权和α函数损耗,更增加了策略选择的难度。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存在滞后效
生理状态下,人的凝血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平衡系统,是一个逐渐发育成熟的动态过程。在新生儿期间,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其体内器官及系统发育不完善,凝血因子的浓度相对较低,这一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功能障碍或异常,整个凝血系统将会失衡,尤其在孕母及新生儿出现某些影响凝血功能疾病时。这可能会导致早产儿脑室内出血,造成一系列临床远期影响如语言障碍、癫痫、智力低下、脑性瘫痪、视力及听力下降等神经系统方面后遗症。
背景:宿主泛素系统介导的宿主免疫在抵御病原体入侵时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不少病原体通过其效应因子来操控宿主泛素系统从而逃避免疫清除。研究发现病原体如沙门氏菌感染人上皮细胞后可引起宿主细胞泛素蛋白组的变化。但目前还不清楚弓形虫感染能否操控宿主细胞尤其是免疫细胞的泛素系统,以实现感染和寄生,以及引起宿主细胞哪些蛋白泛素化水平发生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弓形虫效应分子ROP18是其主要毒力因子,其在抵抗宿主免疫清
背景:尿毒症(Uremia)是各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晚期阶段,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不仅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也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尿毒症期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CKD患者CVD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除血管钙化外就是尿毒症心肌病。尿毒症心肌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
研究背景老年患者心血管系统多发生退行性改变,麻醉诱导导致的血压下降更为显著,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剧烈,因此,推荐采用个体化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判断容量反应性是GDFT的前提,目前常用微量液体冲击试验(mini-fluid challenge test,mini-FC)、每搏量变异度(stroke volume variation
背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慢性疾病,神经病理学特征包括炎性脱髓鞘、轴索损伤、胶质增生和神经变性。M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无定论,可能与氧化应激、免疫炎症反应有关。环己酮二腙(cuprizone,CPZ)作为一种铜离子螯合剂,通过特异性地损害少突胶质细胞,在C57BL/6小鼠大脑中诱导持续
目的:比较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stance,WC)、腰围身高比值(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对脂肪指数(relative fat mass,RFM)、体格指数(ponderal index,PI)、锥削度指数(conicity index,CI)、脂质蓄积指数(lipid accumulation p
背景和目的:脊索瘤是发生于中轴骨的一种罕见的骨肿瘤。TMED3(Transmembrane Emp24 Protein Transport Domain Containing 3,TMED3)被认为是一种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新基因,但其在脊索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TMED3在脊索瘤生长中的作用,探讨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首先使用人脊索瘤组织样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背景: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以器官衰竭和高短期死亡率为特征的慢性肝病急性恶化引起的一种严重综合征。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是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ACLF合并IPA的患者发病率虽然低,但是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漏诊率高,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