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检测联合类器官药敏试验优化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耐药后治疗方案的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开启了肺癌的精准治疗时代,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目前已有奥希替尼(Osimertinib)等第三代EGFR-TKIs进入临床,虽然疗效显著,但患者仍会耐药,且耐药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耐药后处理亦是临床治疗难点。因此我们思考,奥希替尼耐药后行病理活检及分子检测,根据耐药机制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可否延长患者生存期。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肺癌研究所2017年到2020年对二线及以后线奥希替尼耐药的NSCLC患者的临床信息,根据耐药后是否行组织活检及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分为及再活检组和无再活检组,再活检组依据患者病理类型及分子特征确定下一线治疗方案,无再活检组则予以化疗、最佳支持治疗等处理。我们比较了两组奥希替尼耐药后下一线治疗方案的无进展生存期(post-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PFS),两组总生存期(post-Overall Survival,pOS)等数据。本项研究的第二部分依据奥希替尼耐药前后NGS检测结果,分析了奥希替尼耐药前后分子特征。部分患者在奥希替尼的后续治疗耐药后再次行NGS检测,我们分析了这些患者EGFRT790M突变丰度变化,并考察了 EGFR T790M突变丰度升高患者进行奥希替尼再挑战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第三部分,我们利用奥希替尼耐药后患者肺癌组织建立了类器官模型,进行了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验证药敏试验方案的疗效。结果本研究首先比较了奥希替尼耐药后再活检组和无再活检组患者的生存数据,明确依据分子分析联合病理类型分析所制定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由此确定了联合检测对于制定治疗方案的意义。本研究根据患者治疗全程的多次NGS检测结果,分析发现EGFRT790M突变丰度增高的患者,再次接受奥希替尼治疗有获益趋势。肺癌类器官药敏试验显示,依据联合检测制定的方案对患者类器官有效,从机制方面明确了联合检测组具有治疗优势的原因。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分子检测联合类器官药敏试验的临床实践模式,对减少原发耐药,改善患者生存期及节约经济消耗有积极意义。结论二线及以后对奥希替尼耐药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基于NGS检测和病理活检的结果制定的后续治疗方案可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期;奥希替尼耐药并经后续治疗后EGFR T790M突变丰度增高的患者,再次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可能获益。类器官模型及药敏试验明确联合检测方案有效的机制,并减少原发耐药的几率。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射性慢性鼻窦炎(radiation-induced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r)是 NPC 放疗最常见的副反应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研究发现,CRSr患者的鼻腔上皮结构
研究背景肺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每年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位居世界各大肿瘤的第一位。肺癌种类多样,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标志物具有临床迫切性,同时对于肺癌发生发展中具体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其诊治。近年来,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其具有物种保守性、稳定性和表达特异性,在肿瘤等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有望成为临
准确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智能武器,叫做合成基因回路,可以自动检测并杀死癌细胞。基因回路是由相互关联的基因开关组成,这些基因开关不仅可以识别内源性的癌症生物标记物,还可以执行后续的自杀程序或按照先前设计的方式表达报告基因。我们采用基于转录后和翻译后调控的基因回路方式,比基于转录调控的系统反应更迅速,并且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本研究构建了具有两个控制
目的慢性间歇低氧(CIH)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重要的病理特征,可诱导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炎症,引起神经元细胞损伤或凋亡,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小类泛素化修饰(SUMO)是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可被SUMO特异性蛋白酶(SUMO-specific proteases,SENPs)逆转。许多通路的关键蛋白已被鉴定出可发生SUMO化修饰
背景前列腺癌是所有癌症中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世界男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市,已成为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尽管前列腺癌在手术干预及术后辅助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由于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导致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临床上亟需探寻新的、更加高效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近年来,
目的皮质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衰老相关性皮质骨疏松的最显着特征,是老年人脆性骨折的根本原因。然而,衰老相关性皮质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骨祖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皮质骨内膜骨祖细胞EGFR信号在衰老微环境诱导皮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为了研究年龄相关性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在临床上,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占据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男性常见的肿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排第九位。早期膀胱癌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中晚期的膀胱癌治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并且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年生存率<50%。因此,探究膀胱癌的复发转移机制,寻找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迫切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肿瘤容易复发及转
第一章Nrf2调控线粒体稳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炎症失控性反应而出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脓毒症容易损伤的靶器官,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在临床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即使部分患者幸存出院后也有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研究证实线粒体损伤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细胞拮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此外Nrf2还
研究背景肝癌的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可显著地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是导致术后复发的最重要因素。术前准确预测MVI的状态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十分重要,有利于改善肿瘤复发和长期预后。然而,MVI只能通过术后对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才能明确诊断,即使术前行穿刺活检也难以检出,所以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单独使用血清标记物或影像学资料(包括CT、MRI及PET-CT)来预测
背景跟骨是人足部最大的跗骨,在人体的负重及行走功能中起到重要作用。跟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的跗骨骨折,通常是因足跟部突然受到高能量的撞击所致,最为常见的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车祸和来自足底的爆炸。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损伤,常常导致下肢功能残疾。目前,对跟骨骨折模式的分析是从实验中直接观察的结果,结论还存在一些差异;对损伤过程中跟骨的应力变化情况还不清楚,缺乏定量的分析;对不同损伤模式下跟骨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