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锥不稳定性和太阳射电爆发微波精细结构

来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rych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阳射电爆发通常发生在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和日珥爆发等剧烈太阳活动期间,它携带了爆发源区的很多重要信息。其中的微波精细结构涉及到太阳耀斑过程中初始能量释放区域附近非热辐射的产生和传播,反映了耀斑活动区一些重要物理特性的快速细微变化。对这些精细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耀斑发生区域的很多基本物理过程。近10多年来,我国怀柔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SBRS)积累了很多微波爆发精细结构的观测。本文对其中一些最近观测到的特殊精细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主要基于损失锥不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与之相关的物理模型。   第一个工作主要是对2002年4月21日著名太阳耀斑事件中斑马纹结构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该事件中多数斑马纹均含有脉动周期约为30ms的超精细结构。这些超精细结构的时间曲线表现为包含多个独立脉冲的高斯型脉冲波包,该观测是由漂移斑马纹的高斯型频率特征引起的。脉冲波包里的脉冲均表现为在平衡位置处的振荡,且振荡的相对振幅保持一致。MHD振荡可能不适于解释这种只有几十毫秒周期的振荡,而波粒作用过程中的弛豫振荡则可以作为解释这种观测的机制。所有主要特征表明,该事件中所观测到的斑马纹可以由双共振模型来解释,而其中所包含的超精细脉动结构则是波一粒作用过程中弛豫振荡调制的结果。   在第二个工作中,分析了2006年12月13日特大太阳耀斑爆发事件中的快漂微波类III型吸收爆发。其中在3GHz附近首次观测到了表现为处于同一条漂移斜线上的多个短存“尖峰”吸收爆发,并给出了理论解释。这些吸收“尖峰”的平均漂移速度、瞬时带宽和吸收深度分别为-12GHz/s、70MHz和40%左右,单频持续时间可能低于8ms。通过对损失锥不稳定性增长率的数值计算,本文得出,损失锥中高能电子束的不连续短存注入可能是形成这种观测现象的原因。这些爆发可能源于耀斑磁重联过程中不连续的能量释放和粒子加速过程。该类爆发有时还伴随着反方向漂移的正常III型爆发,两种爆发的起始频率一致且随时间向低频方向缓慢漂移。该现象可能和磁重联区域附近产生的双向电子流有关。
其他文献
悭悭宇宙,目前为止,各类的天文现象中,还没有哪个可以像伽玛射线暴(Gamma Ray Burst,GRB)那样的剧烈且频繁,那样的神秘又朴实,那样的遥远而古老却不断地示人以新的面庞:二十世纪六十
学位
银河系中的尘埃影响观测天体的亮度和颜色,因此银河系尘埃消光的精确测量是对其他天体从近红外到紫外进行消光改正的基本也是必要条件。此外尘埃粒子表面是分子形成的重要场所
冰盖变化在整个地球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示器”。格陵兰冰盖作为全球第二大冰盖,尽管其面积远远小于南极冰盖,但其
本刊讯8月23日,首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排行榜在北京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发布。18家拍卖企业荣获艺术品拍卖领域权威奖项“青花奖”。2015年度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
星系与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间的协同演化是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有理论认为,星系通过星暴质量增长活动和黑洞吸积质量增长活动间存在演化关联,是协同演化的关键机制之一
本文考察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天文气象条件,回顾了西部天文选址的进展,对于西藏阿里地区的物玛和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卡拉苏两个台址候选点在2005年8月至2006年12月期间的云量数据进
M33(NGC598)是本星系群中唯一的Sc型旋涡星系。由于盘是星系的主要成分,本文建立了一个唯象的星系盘形成的内落-外流模型,详细研究了M33盘的化学演化过程和恒星形成历史。论文
基于简单星族合成模型(Bruzual& Charlot2003; BC03)结合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金属丰度,尘埃消光以及速度弥散建立了模型星系库。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The integrated Sachs-Wolfe(ISW)效应探测宇宙大尺度引力势随时间的变化速率。通过宇宙微波背景的观测,本文作者知道宇宙是平坦的。在此前提下,探测到的ISW效应必然由两种可能
对于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受区域监测网分布等原因的影响,目前其基本导航能达到水平优于6m,高程优于10m的定位精度,但该精度仍满足不了高精度用户定位服务的需求。为了实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