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种鳞多酚降血糖作用及其泡腾颗粒的研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松是我国东北林区的主要森林树种之一,其木材、树皮、种子等均已被开发利用,红松种鳞常作为副产物而废弃,造成资源浪费。本研究以红松种鳞为原料研究红松种鳞多酚的降血糖机制,并利用红松种鳞多酚研制红松种鳞多酚泡腾颗粒,并测定产品的抗氧化活性和降血糖活性,为红松种鳞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本研究以红松种鳞为试验原料,提取纯化得红松种鳞多酚。通过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模拟小肠上皮细胞,研究红松种鳞多酚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通过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以5mM和25mM葡萄糖分别模拟餐前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研究不同浓度的红松种鳞多酚在不同时间下对葡萄糖转运的影响,以及各浓度红松种鳞多酚对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和钠-葡萄糖共转运体-1(SGLT-1)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OOμg/mL红松种鳞多酚孵育Caco-2细胞模型1h时,对葡萄糖转运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低糖水平下抑制率为(11.572±0.399)%;在高糖水平下抑制率可达(15.968±0.347)%;红松种鳞多酚可显著下调GLUT-2和SGLT-1基因表达量。研究表明,红松种鳞多酚可通过抑制葡萄糖转运和下调GLUT-2、SGLT-1mRNA表达量,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发挥降血糖功能。以红松种鳞多酚为原料,加入用PEG6000与NaHC03以0.3:1.0包合碱源,糊精、甘露醇、柠檬酸等辅料,研制红松种鳞多酚泡腾颗粒,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配料添加比例。结果表明:红松种鳞多酚泡腾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甘露醇与糊精比例为2.15:1,山梨醇添加量为10g/100g,酸源和碳源比例为1.44: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产品综合评定分值最高,可达80.64。对优化配方后的红松种鳞多酚泡腾颗粒的实际酚含量进行测定,计算加样回收率;测定产品总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DPPH清除能力评价产品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产品的α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产品的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红松种鳞多酚泡腾颗粒的实际酚含量为13.76mg/g,加样回收率为98.73%;本产品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IC50值分别为14.89和52.29mg/mL;本产品具有良好的α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作用,IC50值为68.72mg/mL。所研制的红松种鳞多酚泡腾颗粒是一款酚含量较高,且具有降血糖作用和抗氧化活性的功能食品。
其他文献
组织差序氛围是个体察觉到的组织成员和权力核心之间关系的疏密差别;职场排斥是指个体在工作场所中感知到的他人对自己的忽视或排挤;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是个体由于不得不执行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和预后。 方法:对1997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腹膜原发性浆液性乳头状癌的12例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蛋白尿的影响,探讨肾小球内皮细胞表面糖萼在LMWH影响NS大鼠蛋白尿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将30只8周龄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Model),低分子肝素治疗5、7、9天组(Treat1、Treat2、Treat3)。除Control组外,余各组大鼠给予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备NS模型,造模成功后各治疗组于皮下注射LMW
背景与目的:Piwil2在肿瘤干细胞及癌前干细胞中高表达,通过转录和转录后调控机制调控多种基因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探讨Piwil2与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之间
作为爱尔兰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以一种质疑的文化态度、颠覆的后现代手法和商业模式运作下的国际化姿态,呈现出与戏剧文坛前辈们迥异的文化观和审
目的探讨高氧暴露下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中miR-15b及miR-16对VEGF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用转染技术分别上调及下调HLF细胞miR-15b和miR-16水平;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中VE
尽管今天绿党承认他们仍然不能解答所有的问题,但却已成为英国第四大党。在英国,政党都是在哪里诞生的呢?英国工党可能会说,是在工厂里:保守党人则说是在他们的俱乐部里或者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lf-1及原癌基因C-erbB-2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宫颈鳞癌组织,20例宫颈良性肿瘤组织,15例正
目的:脊索瘤虽为少见肿瘤,但由于其发生部位主要在人体中轴线,极易损伤颅脑神经及脊髓,又因其具有高复发性,导致预后不良。目前文献报道的研究,多数是通过免疫组化标记物判断
目的:为有效控制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局部复发或转移,降低其死亡率,尽可能保留患眼视力,避免损害容貌,初步探讨颅脑X-刀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方法、疗效。方法:2003年7月至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