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挥发性风味成份分析方法的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云南2年陈的普洱茶作为原料,分别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吹扫捕集法(PT)、微柱吸附法、项空固相微萃取(SPME)以及液液萃取的方法,对普洱茶分离提取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然后,运用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仪(GC/MS)对抽提到的风味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根据定性分析的结果确定各种方法的适宜抽提条件,并分析比较了五种分离提取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普洱茶的挥发性成分提供了可选择的提取分析方法。此外,采用嗅探闻香装置连接气相色谱仪对普洱茶的挥发性风味特征进行了描述性的感官分析。其主要的结果如下: 运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共分离鉴定出181种挥发性的香气化合物;吹扫捕集法结合GC/MS共分离鉴定出213种化合物;微柱吸附法结合GC/MS共分离鉴定出120种化合物;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GC/MS共分离鉴定出92种化合物;液液萃取结合GC/MS共分离鉴定出28种化合物。这些被检测出的化合物主要包括:酸类、醛类、烯烃类、酯类、烷烃类、含氮杂环类化合物、醇类、酮类以及其它含氧化合物类。检测到的化合物与国内外同类产品采用相同的方法检到的结果相似,同时也检测到新的化合物。 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吹扫捕集法(PT)、微柱吸附法、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都能很好地分离萃取出普洱茶的香气成分。同时蒸馏萃取法可以成功地分析普洱茶的整体风味,而其它的几种项空萃取的方法(吹扫捕集法PT、微柱吸附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更能接近于普洱茶的真实风味。液液萃取对挥发性化合物的效果不理想,但对于普洱茶中一些呈现口感的化合物的萃取效果比较好。
其他文献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因在平板显示技术上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从而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特别是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因其发展明显滞后于蓝、绿色发光材料而倍受关注。 本论文
低碳制造正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企业研发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系统把握现代数控加工系统的碳排放特性是实现其低碳运行和开发绿色数控加工装备的重要基础。机床数控加工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初中生的个性特点,也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将本文命名为《关于初中物理创
齿轮是一种有齿的能够互相啮合的机械零件,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为了延长传动齿轮的寿命并避免其尺寸过大,1907年英国学者Humphris提出了圆弧齿形的构思,从此揭开了圆弧齿轮研究与应用的帷幕。圆弧齿轮作为一种具有高承载力的动力齿轮,因其所具有的齿形特点,使得圆弧齿轮具有较高的弯曲强度与接触强度。由于法面双圆弧齿轮的法截面齿廓是圆弧齿形,因而存在着误差对齿轮实际接触位置的影响较大与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不断刺激国家对货币的需求,印制行业生产任务连续十年呈现大幅增长.生产任务的完成依赖于良好
云制造是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等理念后产生的一种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它通过按需组织网上制造资源,为用户提供可随时获取的、质优价廉的产品全生命周期制造服务的方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羟乙基淀粉的合成方法与机理、物态性质及产品的应用效果,具体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本文分别用水媒法和有机溶媒法就玉米淀粉与氯乙醇的醚化反应进行了系
无刷直流电机以其优良的特性,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从提高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性能考虑,本文提出了将伪微分反馈次变量(Pseudo Derivative Feedback Subvariable,简称PDFSV)控制理论应用于双闭环的无刷直流电机调速控制系统之中,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控制算法的应用提升了控制性能,并搭建了验证无刷直流电机双闭环调速性能的实验平台。本文从详细介绍PDFSV控制理
本论文对枯草芽孢杆菌生产腺苷进行培养基优化以及放大的初步研究。首先通过摇瓶实验单因素分析发现在培养基中添加蛋白胨、丝氨酸、苏氨酸、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钠、HO,均能够
本文对头孢菌素C发酵过程优化与放大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摇瓶实验中,研究了菌体代谢的基本特性,对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特别对发酵过程中不同时间点添加豆油对脂肪酶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