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唑醇·百菌清在小麦中的残留消解及土壤环境行为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chunhua3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戊唑醇和百菌清广泛用于防治小麦种植区的白粉病、锈病、枯病、赤霉病等。农药在小麦上的残留水平是评价小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论文通过设计田间试验,系统的研究了戊唑醇和百菌清在小麦和土壤中的动态消解规律及这两种农药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对农药在小麦中的最终残留量的影响,针对手性农药戊唑醇,本论文还研究了其对映体在小麦中的动态消解规律。研究结果对促进小麦无公害安全生产及减少环境污染都具有参考价值。本论文中,土壤及麦粒中百菌清和戊唑醇经乙腈超声提取,麦秆使用1%乙酸乙腈超声提取。盐析后,将上清液转移、旋蒸至干,乙腈定容后经分散固相净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百菌清和戊唑醇,手性色谱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检测戊唑醇对映体。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基质中,百菌清的添加回收率为75%~108%,RSD≤8.1%;戊唑醇的添加回收率为74%~108%,RSD≤7.8%;戊唑醇对映体的添加回收率为73.4%~112%,RSD≤14.0%。此方法简单、快速、经济,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通过在北京、浙江和湖南三地区田间试验,百菌清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6.60~7.79天,在小麦植株中为1.94~5.41天,戊唑醇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8.73~30.13天,在小麦植株中为3.05~4.25天。说明百菌清和戊唑醇在植株中的消解速度较土壤中快。在北京、浙江两地区,从戊唑醇对映体在小麦和土壤中消解动态的田间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戊唑醇对映体在小麦和土壤中消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在麦秆中(-)-戊唑醇的半衰期为3.88~4.02天;(+)-戊唑醇的半衰期为4.03~4.93天。在土壤中(-)-戊唑醇的半衰期为40.76~43.86天;(+)-戊唑醇的半衰期为41.50~43.58天。说明戊唑醇对映体在麦秆中降解的速度比在土壤中要快些。在两地的麦秆中(-)-戊唑醇的降解速度比(+)-戊唑醇的速度要快些。在浙江土壤中,(+)-戊唑醇的降解速度比另一对映体要快,而北京地区的土壤恰好相反。在大多数麦粒中(-)-戊唑醇的残留量要高于(+)-戊唑醇,这暗示着戊唑醇对映体有选择性降解。在75%戊唑醇·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推荐使用高剂量(600g ai/ha)和推荐高剂量的1.5倍(900g ai/ha)下,施药2-3次。采样距末次施药间隔期分别为7天、14天、21天。试验结果显示:大部分样品中百菌清和戊唑醇的最终残留量随着施药间隔期的增长而减少,与其喷药剂量和次数的关系不明显。
其他文献
研究了培养基灭菌后溶磷和发酵过程pH值等对杀真菌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fungici-dicus)JZ-14-056D3合成恩拉霉素的影响,通过发酵尾气成分的测量和OUR,DO等参数的分析,发现
新疆住村干部微信公众号"最后一公里"自2014年3月运营上线。该平台是专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的20万下乡干部打造的新媒体平台。"最后一公里"的开通是将互联网平
期刊
分别以邻、间、对甲基苯甲酸(o-、m-、p-M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o-Phen)为第二配体,利用沉淀法合成了一系列稀土铕的三元荧光配合物。对该系列稀土铕荧光配合物的合成条件(配体
1、什么是黄疸?“黄疸”,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及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在临床上,新生儿黄疸是常见的儿科病,但成人黄疸更加不可忽视。我们都知道,胆囊中
多孔配位聚合物既包含有较强的成键作用又包含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如氢键、π-π堆积等作用,此类化合物结构多样。由于多孔配位聚合物同时具备有机高分子和无机金属的双重特性,是
身体是身体活动的物质核心,身体活动是体育的雏形,身体活动文化是体育运动文化的一部分。人类对世界的观察始于身体,对世界的认识在身体活动中得以体现。人的身体认识和身体
<正>亨廷顿教授在《文明的冲突》中预言东西方必将产生巨大文化冲突,而跨文化交际将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1。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用极为审慎的态度
欧洲三十年战争揭开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序幕。战争中以法国为代表的各王权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普遍增强,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对利益的划分也集中体现了战
星巴克的成功为城市"第三空间"概念做了很好的诠释。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打造"第三空间"方面的尝试,论述了党校图书馆打造"第三空间"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打造党校"第三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