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社会属性及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宁波市三江六岸核心滨水区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cha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规模扩张、数量增加,市民环境意识加强和生活余暇时间增多,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回归,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滨水地区是一种活着的、可利用的资源,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其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具有正确社会属性定位的城市滨水空间既可以丰富和完整城市公共空间,又可以体现“人本”需求和对人的关怀,提升城市形象。为使我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能够适应和促进人居环境的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使其规划设计更有人文意识和社会价值,以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社会属性为研究对象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本文运用社会学及相关理论的思想,通过相关社会要素的解析,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社会属性进行阐释,并从社会性的角度提炼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使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能更好地实现保护环境资源,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质,促进可续发展的综合目标。   本文试图通过对滨水公共空间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滨水公共空间社会属性的截面分析与时序进行分析,初步提出通过物质层面体现和认知层面表达的社会属性组成要素;结合宁波市三江六岸核心滨水区的实际案例,对客体空间的具象表现和主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调研,找出存在的问题;在理论探讨和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滨水公共空间规划设计要素,包括宏观政策、物质设计和实施管理等主要内容。文中关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社会属性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的探索,旨在为我国当今特定时期基于社会性的滨水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世界各地涌现出一股不规则形态建筑风潮,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数字技术时代的当下,不规则形态建筑更是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独立形体和空间语言,成为了建筑学
本文以深圳上步片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将其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转型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萌芽期、发展初期、发展后期和发展成熟期;从深圳宏观背景、区位变迁、用地布局、功能置
北京西城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现存大量的近现代名人故居。名人故居作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着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当之无愧的是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其
江南,这个陆地面积不足四万平方公里的东南一隅,却孕育出了乌镇、西塘这些空间形态独具特色的水乡古镇,同时在中国城镇发展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环太湖区域河网密布
论文以个园、何园、网师园、沧浪亭为例,从“南北宗”理论的视角论述了江南私家园林也和诗歌文学、山水画一样存在着“南宗”和“北宗”两种风格倾向。从宏观上指出一种剖析园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危机更为严峻。建筑作为地球上人工化程度最高的构筑物,必须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负相当的责任。建筑表皮是实现建筑与环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产生的建筑策划理论,即Architecture Programming。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建筑策划理论在西方国家经过了产生期、起步期、工具大发展期
对于在大学校园中生活、成长多年的大学生来说,校园室外交往空间是其日常生活、娱乐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他们成长中不能忘却的记忆。但是近些年来,受大学扩招和城市化影响,大学
本文首先对“地域特色”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从对“地域”、“地域特色”等名词的概念理解入手,明晰“地域特色”的概念、内涵、构成要素等,并从广义建筑学的视野范围对“地域特色
伴随科技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建筑设计从古代的“构木为巢”,到具有艺术性、观赏性和多功能性的“亭堂楼阁”,直到近代的“摩天大楼”,乃至现代的“智能建筑”和“智能住宅”,每次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