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康普生女性的精神分析解读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bai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福克纳(1897-1962)是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吸引了美国内外的诸多评论。威廉·福克纳的作品《喧哗与骚动》(1929)是其三大鸿篇巨制之一(另外两部为《八月之光》和《押沙龙,押沙龙!》),自出版之日起就成为了评论研究的永恒难题。人们试图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角度解读这本著作。康普生一家的故事通过其三兄弟的意识流展现在读者面前。传统上,评论家认为“这本小说通过康普生一家的兴衰沉浮来揭示南方历史,特别是从旧南方转向新南方的关键时期”(韦因斯坦因第127页)。 本篇论文重在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喧哗与骚动》一书中三位康普生女性,即康普生太太,凯蒂·康普生和小昆丁。通过将各个部分中支离破碎的康普生女性重新组合,达到解读其精神状况的目的。深入挖掘小说中相关女性的文本内容,试图理解不同母女的心态。 本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对这三位女性的传统分析:即作为不称职母亲的康普生太太,惟一能够去爱的凯蒂和被认为是物质女孩的小昆丁。第二部分对康普生太太进行精神分析,包括其无意识的起源,特别是家庭影响、防卫辩护机制和核心问题都影响了其行为,从而影响了她的孩子们。第三部分用相同的理论对凯蒂进行分析。提出凯蒂的心理问题。多数以前的论文强调昆丁对凯蒂的乱伦欲望,本文通过凯蒂的精神分析,并加以文本佐证,解释凯蒂对其哥哥的兄长固恋。尽管福克纳从未给凯蒂机会让她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但通过对其三兄弟和迪尔西叙述的追溯,也能窥见其心理的端倪。第四部分重在探讨小昆丁的心理问题。没有父亲,同时又几乎被母亲遗弃,小昆丁的心理被其母亲的家庭所扭曲。她失去了自身的安全感。处于困境时,没人能真正帮助她。她的心理问题比前两者还要严重。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在小学阶段,各种以往不被重视的所谓“小科”,如音乐、美术等,也都重新获得了应有的重视,逐渐开始更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也有不少关于外语学习策略与外语学习能力的研究,但把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把认知风格与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某
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2015年5月发表了一项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学者发起的研究——《立体定向放疗对比肺叶切除治疗可手术的I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
“喊唱”是学生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之所以“喊唱”,主要在于他们对“演唱”的概念认识不足.演唱不等于喊唱.小学音乐教师应从教师范唱、歌曲情感等方面入手,不断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牡丹亭》是中国著名古典戏曲的传世之作,它的情节、主题和语言都影响极大。问世四百年来在中国的舞台上久演不衰,震撼了多少青年女子的心灵,她们都为
以“看”与“被看”为教学切入点,把必修三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和《祝福》内容重组,创设真实情境,构建驱动系统,从叙事技巧到叙事模式,将叙事学引入到小说教学中,从“写
非裔美国黑人在面对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方面,一直经历着在美国人和黑人文化身份认同之间徘徊进退两难的局面,即W.E.B.杜波依斯所提出的“双重意识”。面对这样的双重文化身份认
自1937年Allport首次提出风格一词之后HerbertThelen于1954年引入学习风格(learningstyle)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而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围
荷兰著名设计师Daan Roosegaarde花了10个月的时间,设计了这款Intimacy服装,由不透明智能电子箔打造.rn此系列服装分为黑白2色,长1公尺、宽40公分.使用智慧线圈(Smart e-foil
1959年4月1日,人民日报曾发表了一篇《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在当时引起了比较强烈的反响,对全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篇社论,至今读来仍能受到很多启发,有不少 On Apr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