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状钒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在镁电池中的储能机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改善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为出发点,针对钒氧化物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结构稳定性差以及镁离子扩散动力学缓慢的问题,对部分层状钒氧化物进行了深度的结构优化和储镁性能的探究。通过使用金属离子预嵌入、层间引入水分子的方法稳定层间结构,有效缓解了钒氧化物循环稳定性差、比容量低等瓶颈问题。为了探究和揭示材料储镁性能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测试方法来表征了材料储镁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和结构变化,这为以后进一步提升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研究依据。本文研究了超长H2V3O8纳米线、Li/Na/KV3O8纳米材料、三维柔性Fe5V15O39(OH)9·9H2O/碳布(Fe VO/CC)复合材料、海胆状H11Al2V6O23.2等电极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表征、储镁性能以及电化学反应原理,并取得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1)用简单、温和、高效的水热法合成了H2V3O8纳米线,并将其应用在镁基电池中。H2V3O8纳米线作为储镁正极材料时,在5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能够展现出2.0 V左右的高工作电压以及304.2 m Ah g-1的高比容量。其能量密度能够达到传统储镁材料Mo6S8的6倍。H2V3O8纳米线在锂镁杂化电池中也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在25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拥有305.4 m Ah g-1的高比容量。同时,其组装成的锂镁杂化电池也表现出较好的工作温度适应性,在55°C的高温下和-20°C的低温下依然可以展现出一定的比容量。通过不同的非原位测试发现H2V3O8纳米线的储能机制为单相反应。该工作中的高容量H2V3O8纳米线被证明将是一种有潜力的高性能储镁正极材料。(2)为了探究不同金属离子预嵌入对层状钒氧化物的优化作用,采用了简单高效的水热法合成了不同的金属离子预嵌入的层状钒氧化物Li/Na/KV3O8。通过电化学性能的对比以及DFT的计算,得出随着预嵌入离子半径的增大,对应钒氧化物的储镁容量会逐渐降低,但是其循环稳定性会逐步升高。综合不同维度电化学性能对比的结果,发现钠离子的预嵌入可以在保持钒氧化物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保持钒氧化物比较高的储镁容量。这是由于镁离子在Na V3O8晶体结构里的迁移过程中,预嵌入的钠离子不仅可以维持镁离子的自由扩散,同时也可以稳定层状结构。钠离子作为层间“支柱”,有效地稳定了材料的结构变化以及缓冲了层间的“呼吸效应”。因此,实验和计算的结果表明将合适的离子预嵌入材料晶体结构中可以提高镁电池正极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和比容量,这种方法为今后镁电池的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3)为了优化具有大层间距的Fe5V15O39(OH)9·9H2O(Fe VO)纳米片的储镁性能,通过绿色、可大批量合成的水浴法合成了一种新型三维柔性Fe VO/CC复合材料。与没有经过复合的Fe VO原样相比,Fe VO/CC复合材料的新型三维阵列结构有效地提升了其储镁性能。在100 m A g-1的低电流密度下,Fe VO/CC复合材料展现出270 m Ah g-1的高比容量。在2000 m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其循环5000圈以后依然可以保持60%以上的容量。通过不同的电化学分析和测试表征,提出了离子/电子协同优化机理来解释Fe VO/CC复合材料的优异电化学性能。通过原位XRD和原位Raman深度探究了Fe VO晶体在储镁过程中反应机制为单相反应。镁离子在Fe VO晶体中的扩散过程也被深入研究。另外,成功组装了柔性镁离子软包电池(Fe VO/CC|Mg Na Ti3O7)并点亮LED灯和展示出了一定的电化学性能。该工作对于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优化和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通过简单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层间含水分子的正极材料H11Al2V6O23.2。其形貌为海胆状,中间为实心球体,表面被弯折的纳米线包覆。作为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海胆状H11Al2V6O23.2在100 m A g-1电流密度下可以展示出165 m Ah g-1左右的比容量。在1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0圈后,依然可以保持87%左右的初始容量。通过测试对比H11Al2V6O23.2和Al V3O9电极材料的反应动力学,得出了H11Al2V6O23.2的离子扩散系数较大,这是由于H11Al2V6O23.2拥有更大的层间距和水分子的电荷屏蔽效应造成的。通过原位XRD、原位Raman、非原位FTIR和XPS等先进表征手段揭示了H11Al2V6O23.2晶体结构在镁离子嵌入脱出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发现H11Al2V6O23.2晶体结构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逆性。通过高分辨TEM清晰直观的观察到镁离子在H11Al2V6O23.2晶体中嵌入脱出时,材料晶格间距只有微小的变化。在储镁过程中只有微应变现象的海胆状H11Al2V6O23.2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是一种有潜力的镁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其他文献
报纸
以可再生的葡萄糖、蔗糖等糖类为原料可以经水热法制得形貌规则的碳微球。但是,糖基水热碳普遍存在制备时间长、结构单一、织构性质不佳等问题。通过在水热碳中引入掺杂原子或将水热碳改造成某种独特结构(或形貌)可以改善上述问题。但是在改造过程中加入的试剂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有序组装方式,导致水热反应不能完全按照设计要求构建高性能且具有规则形貌的组装体。本论文以功能为导向,通过调控糖在水热反应中的各向异性组装,可
学位
光催化是解决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最具前景的方法之一。光催化剂协同微生物混合光合系统是光催化领域的一个新兴方向,该混合系统能通过半导体光催化剂捕获太阳能并传递能量给微生物生产多碳化工产品。本论文选择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Cd S作为光催化剂,选择既能异养又能自养生产生物塑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真养产碱杆菌为微生物催化剂,构建了混合光合系统,并初步探究了光催化剂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
学位
多组元高熵合金具有高熵效应,严重的晶格畸变和缓慢的扩散效应,容易形成简单的固溶体相,通常表现出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抗高温软化能力等,被视为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及功能材料。由难熔金属元素组成的具有单相BCC结构的MoNbTaW高熵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在1600℃的温度下仍显示出高于400 MPa的工程屈服强度和600 MPa的极限抗压强度,但室温塑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获得室温和高
学位
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且价格低廉的钠离子存储装置对于缓解锂资源短缺和大规模能源存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钠离子在电极材料中扩散动力学慢的难题,提出了开发高电子电导率赝电容纳米材料的策略。以材料设计制备、形貌物相表征到电化学性能与机理分析为研究思路,合成了高电子电导率过渡金属磷化物/氮化物负极材料和碳复合层状锰基正极材料,揭示了电极材料反应机理与结构性能的相关性。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学位
化石燃料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能源,其消耗量的不断增加带来了巨大的CO2排放,对全球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CO2又是一种重要的碳源,利用清洁的太阳能对CO2还原不仅能缓解温室效应,还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储存运输。传统的光催化只能利用占太阳光能量5%的紫外光和部分可见光且大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此外电荷复合率高和反应速率低的问题也难以解决。本论文以过渡金属Co和Ni为活性组分,以Al2O3
学位
<正>“Now you need a rest……Okay,no more.”(你们现在需要休息了,不要再说话了)这样的对话不是在英语课堂,而是在宿舍里;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也不是英语老师,而是一位宿管员。宿管员李影剑,来自成都市温江区二十一世纪学校,负责该校男生公寓12楼的宿舍管理。由于其一口流利英语和其岗位有些反差,他被人们幽默地称为“扫地僧”。
期刊
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一种有机聚合物半导体材料,其以成本低、电子性能独特、能带结构合适、稳定性良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光催化降解污染物、分解水产氢、还原CO2合成有机燃料等领域。广泛报道的g-C3N4一般是通过高温煅烧富氮类有机物合成。然而,高温煅烧制得的g-C3N4往往团聚严重、比表面积很小,导致其光催化效率低。开发高比表面积g-C3N4纳米片是提高g-C3N4光催化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事
学位
锂硫(Lithium-sulfur)电池因其高理论容量被认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新型储能二次电池。然而,锂硫电池的实际发展面临着电池循环过程中多硫化锂的穿梭、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缓慢以及锂负极安全等诸多问题。本文采用硫正极宿主材料的设计构筑工程、隔膜修饰工程以及锂负极保护工程策略,有效抑制了锂硫电池“穿梭效应”,提升锂硫电池在高硫负载下的循环能力,促进了高面积比容量锂硫电池的发展。同时结合第一性原理
学位
3C-SiC厚膜(>10mm)具有高硬度、高热导率、高化学稳定性、宽禁带和高电子迁移率等优良特性,在结构涂层和半导体器件领域中被广泛地使用。3C-SiC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使用性能,目前,关于3C-SiC晶体结构的研究趋于完善,但其结构与性能相互作用及内在原理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为匮乏。本论文采用氯化物激光化学气相沉积法(chloride laser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