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具有文学性和舞台性双重特征,要求译者在考虑到目的语观众认知程度的同时,再现原文的戏剧艺术风格。舞台表演的时空限制,使得戏剧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物的台词,这一要求成为译者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戏剧舞台中,台词的声音效果是决定戏剧翻译在传达人物性格、人际关系及戏剧主题方面成功与否的关键。本研究在语音语料库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戏剧翻译中的声音效果。按照音义学中观点,人类的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具有表义功能。因此,戏剧译者应该十分重视声音效果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提高译本的上口性,使观众更易于把握剧本的精髓所在。
本研究建立了英汉平行语料库、参照语料库及语音语料库。平行语料库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及其两英译本,即许渊冲的RomanceoftheWesternBower和美国学者StephenH.West以及WiltL.Idema的合译本ThestoryoftheWestWing;参照语料库是主题、情节类似的英语原著RomeoandJuliet;语音语料库为两英译本。基于戏剧翻译上口性、可表演性以及音义学理论,本研究通过ICTCLAS,AntConc,ParaConc,Praat等计算机软件从音韵、节奏、语音象征三方面探讨两译本的音义同构现象,探究戏剧翻译中的音韵特征和音美重构。
语音特征数据分析的具体步骤和讨论结果如下:
首先,为了考察诗歌的音韵,本研究在AntConc3.2.4w软件中以“sing”为检索词提取唱词建立小型平行语料库,标注押韵格式,通过ecxel表格统计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译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文的押韵特征,许译本表现得更为明显,其译本上口性更强。
第二,关于音高的数据分析尤为复杂。首先,在Praat软件中得到音高曲线图,对各行诗歌的音高走向建立初步认识;其次,定量分析,通过起伏度的差异探究两英译本上口性的表现程度,进一步量化试图分析的结果:提取每行诗歌音高最高值和最低值,依据音高值统计全句调域并换算成半音值,再以音步为单位计算每一音步的分布区域,通过相关公式换算成百分比值,求得各自上线、中线、下线的起伏度。结果发现,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不同对每一音步三条线的起伏度会有很大影响;反之亦然。因此,通过起伏度的变化可以判断各译本在再现原文唱词语气、表现人物情感变化以及现场效果渲染等方面的表现力度,展现各自声音效果所带来的不同程度的传情达意功效。
第三,在时长的分析中,我们融入参照语料库作对比。考虑到庞大的工作量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我们从语料库中提取四段不同感情特征的唱词,即愉悦的,生气的,悲伤的和思念的,通过Praat软件获取每首诗歌的总时长及各自每行的时长数据。由于两个译本和参照译本中各自选段的大小、行数不一,我们模拟标准化频数的概念将实际数据换算成百分值,以提高可比性。结果表明,Stephen译本感情基调表现得与参照语料库更一致,各行之间的标准化时间差异趋向于稳定,和参照语料库相符合;许译本各行标准化时长差距大,感情波动明显,与其使用的语义韵词语及其分布有密切联系。
第四,对停顿数据的分析,我们同样以两译本及参照语料库中上述四类感情特征的片段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的出现频率。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现,许译本在句中和句尾都大量使用了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在确保意群完整性同时,大大提高了整个唱词的押韵效果,再现原文的音之美;相比之下,Stephen等译者受西方语言思维的控制,其译本中只出现了语法停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破格押韵的音美功效。
最后,关于语音象征的统计分析,考虑到每个文本都含有大量繁琐细微的语音象征现象,我们主要以表达愉悦感情的唱段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对语音象征现象研究的基础上标注出两译本中所有的语音象征现象,探究各自的隐含之意及与翻译的关系。这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许译本上口性强,更加适合舞台演出。
综上所述,在戏剧翻译中,首要任务是保证戏剧文本的可表演性,其中,音韵、节奏、语音象征等声音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声音效果已成为了戏剧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