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尔夫·艾里森的布鲁斯——艾里森的边疆情结及其对《无形人》的影响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wan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形人》是拉尔夫·艾里森创作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明确体现了作者的美学思想.小说以不同于传统黑人小说的视角以及某些现代主义手法描写黑人生活,自从1952年发表之日起便激起了文学界强烈的反响,从而也引发了读者对黑人文化的密切关注与兴趣.《无形人》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讲述了一位无名的黑人青年寻求发展的曲折、艰苦历程.在白人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他依照白人既定的游戏规则苦苦奋斗,却屡遭失败.经历了多次挫折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在白人眼中是无形的.同时他也感悟到自我发展必须立足于真实的自我,而这种真实自我则深深扎根于以自己作为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艾里森对厚重的黑人文化有深刻的理解,结合自身对黑人的"美国经历,,的体验,依据布鲁斯的形式构建小说的框架结构.小说的主人公最初对"美国梦"为代表的个人奋斗坚信不移,并积极投身于其中.然而现实的经历对他的理想进行了无情的嘲讽:他为得到社会认可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回报,而且使他逐渐被排除在游戏之外.最终在经历了前进——后退——前进的循环往复之后,在黑人同胞的感召之下,他领悟到黑人文化才是他透视、理解这个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在变化无穷的社会环境中自我的经历才是应付各种变化的法宝.然而,《无形人》不同于传统的黑人小说.虽然自始至终讲述的都是黑人在美国社会中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但是小说并没有采纳传统抗议小说的形式,只是对黑人的不幸进行尽可能实事求是的客观反映.另外,小说中创造的"无形人"这一文学形象表面看来缺乏黑人传承下来的勇敢、坚韧的斗争精神,而是极力去讨好白人、放弃自我.并且小说中无情披露出的以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例如自我的迷失,也令许多黑人民族主义者感到愤慨. 然而,作者的伟大之处与明智之举就在于此.艾里森强调的是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黑人的经历.黑人与白人共同生存了几百年之后,他们各自的文化已经相互影响与融合.单纯地界定所谓黑人文化是不可能的,而且黑人的斗争,尤其是武力反抗也绝不是正确的出路.所以黑人必须继承传统民族文化,同时找到与白人文化(即主流文化)的结合点,为自己进行比较准确的定位,才能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 针对艾里森的这种看似自我否定、自我背叛的民族虚无主义,该文以艾里森生活经历的三个重要方面(即出生地、家庭环境和价值观)为基础,提出他的美学思想内核是"边疆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他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中,使他采取了宽容、公正的态度,用平静的心态看待同胞所遇到的困难.同时,他在展示黑人丰富文化的过程中对民族的未来表现出充分的信心:既然这个民族有能力创造灿烂的过去,那么他们同样也可以创造辉煌的未来.文章共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主人公自我探索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分析主人公在"国梦"的鼓舞下勇往直前追求自己梦想的实质是对自我的否定.第二部分针对主人公遭受挫折后的迷茫,提出了他在寻求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过程中,实现自我蜕变之前的痛苦挣扎.第三部分以黑人的"黑人性"为主题,提出艾里森为主人公指出的道路是面对自我(其中包括个人的自我以及民族的自我),立足过去.该文以艾里森的边疆情结为基础来分析文本,通过小说中的具体实例探讨作者对民族文化以及黑人问题的看法. 国内多数关于艾里森和《无形人》的评论文章集中在自我追寻以及反抗白人统治等主题上.作者认为这仅反映了在文本所展示的某一个表面.实际上,艾里森从更深层、更宏观、更实际的角度探讨黑人的生存问题,为同胞指明出路. 该文仿照《无形人》的框架结构,采用布鲁斯这种典型黑人艺术形式作为中心意象来代表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对辨证的关系,目的是从文化融合角度对文本以及作者的美学思想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其他文献
《机械工程师》2000年第2期第19页“不找圆心能画同心圆的新型圆规”一文所设计的新型圆规,解决了在盘类、环类或大箱体的轴承孔上划出同心圆并等分的问题,但结构上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篇章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即篇章性。评估篇章共有七个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景性和跨篇章性。关于衔接和连贯之间的关系至今已有很多研究。就衔接对
T·R·沙玛评论说"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是二十世纪第一流的文人之一".这位作家确实配得上这一评价.劳伦斯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涉及小说、诗歌、文学评论、
目前,国内外有关诗人无意识心理对诗歌变异语言表达的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对诗歌中无意识影响有意识的方式的研究几近空白。本论文基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
传统理论把隐喻仅仅当做一种修辞手段和词汇字面意义的偏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能单纯作为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还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因为隐喻能反映语言和
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是小说最辉煌的时期.它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小说家,同时也正是这些杰出的小说家使十九世纪的英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狄更斯对此做出的贡献无
日本近代文学巨擘夏目漱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他的后"三部曲"则集中体现了作家不朽的艺术魅力.该文以精神分析为依据,借鉴土居健郎用"甘え"理论对漱石作品进
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对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经历了几个世纪.大多数外语教师接受教学法培训的同时,却忽视了探讨第二语言的知识是如何储存和如何学习的;忽视了人们
毫无疑问,《宠儿》是一部关于奴隶制的小说.但是,莫里森更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个人,家庭和群体所带来的精神创伤.在一个奴隶制社会的环境下,奴隶母亲的爱受到了挑战,
外语学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认知过程,它牵涉到诸多不同的因素,因此外语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时所犯的言语错误也是多方面的。而且任何一种外语的教学都是在学习者已经掌握了母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