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大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_w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从“自然主义”哲学与伦理学的新角度诠释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代表的清代哲学家戴震的思想体系。通过对比朱熹与戴震的思想,可以发现戴震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本文系统考察了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自然主义”哲学与伦理学的代表性观点,进而总结出“自然主义”哲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核心特征。“自然主义”哲学版本各异,但皆倾向于用自然的观念理解和解释世界:本体论上,往往表现出唯物主义倾向(但不等同于唯物主义),反对有超自然的事物,认为世界是有序的或有规律的;认识论上,不必然与唯物主义本体论相联系,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寻求确定的知识,重视科学方法,反对神秘主义和先验主义。“自然主义”伦理学同样表现形式不一,但皆倾向于将应然建立于实然基础之上:大多数论述都将人性作为伦理学的根本基础;道德概念或以事实(自然)概念为基础,或者本来就和自然概念等同;道德判断可以由经验的方法检验;近代“自然主义”伦理学家皆不同程度地强调“理性”之作用。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戴震思想具有比较典型的自然主义倾向:在哲学方面,本体论严格贯彻气一本论,拒斥超验实体;认识论具有唯理论倾向,反对神秘主义、先验主义。在伦理学方面,以血气心知的人性论为基础,主张在“智”(理性)的指导下建立一个人人欲望皆可得到满足的“自然”性社会。对比来看,戴震除在本体论上与中国传统气一元论差别不大、整体自然观上与西方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有机自然观类似外,其唯理论倾向的认识论和自然主义倾向的伦理学都包含有不少近代思想因子而与西方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自然主义思想尤为相似。因此,本文主张将戴震视为一位18世纪中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儒者,并认为这种自然主义思想倾向一定程度上受其科学研究的影响,尤其反映在其伦理学上:将社会及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准则完全客观化,把社会作为完全的自然物来认识、研究,道德准则视为其不变的客观规律,这体现出戴震整体思维方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是他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包括具体科学研究及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客观化考据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墨子的人生哲学为研究对象,分为四个方面介绍了墨子思想中关于人性的看法、人生态度的选择、人生修养的路径以及墨家理想人格的形象等内容。首先,本文第一部分聚焦于墨子对于人性的基本认识,分析了源自“别爱”而产生的社会混乱局面,并且给出了“兼爱”作为拯救社会的良方。其次,在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墨子以节欲为出发点,为锤炼个人品格而提出的“节用”、“苦行”等修养方法。再次,在文章的第三部分,着重介绍了墨子笔
学位
中国近代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像唐才常一样的思想家们经历了来自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与武力的双重侵略,因此研究唐才常的哲学思想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本文以唐才常所著的文章出发,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唐才常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基本内容以及历史评价进行概括总结。论文第一章为唐才常哲学思想的理论来源。这一章主要分为四个小节,以唐才常的成长历程为主线,来分析唐才常哲学思
学位
丁文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地质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多个领域都有贡献,被称作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么,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什么要论及他?因为他在1923年挑起了“科学与玄学”论战,这次论战成为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哲学史的视角对丁文江的思想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丁文江思想的大致形成过程,从萌芽时期吸收了西方科学思想到归国后思想逐渐成熟
学位
庄子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这条历史长河中一直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古今学者对其人其书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栋。在其思想当中,“至乐”思想并算不上主流,然而,其“至乐”思想可谓贯穿庄子哲学的始末。本文主要围绕庄子“至乐”这一核心概念进行阐述。通过梳理庄子“至乐”思想的历史背景,阐明其思想形成的渊源,明确“至乐”的内涵,进而分析通过怎样的修养方式能达到庄子所说的“至乐”境界,最后总结庄子“至乐”思想对魏晋玄学的影响
学位
身体经验是福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以灵魂、意识为重的哲学传统中,身体及其产生的经验一直不受重视。福柯拒绝接受这种哲学传统,在尼采权力意志和谱系学思想影响下,以个体的身体为切入点,在自己的理论中运用大量个体(身体)经验。对福柯来说,身体经验既是权力施予身体之上的各种策略,也是个体自主实践的“自我技术”。通过身体经验概念,福柯建立起自己的权力系谱学和伦理系谱学,反叛意识哲学传统,发展了身体哲学理论。本
学位
严复是倡导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他的教育哲学思想切中时弊,恢弘而敏锐。同时,他很早就有会通思想,认为文法有“大同者”和“专国者”,应该“举其所会通以为之谱。”  严复曾以格义法会通古代经典与现代逻辑学,并指出《易》是本隐而之显,《春秋》是推见至隐,试图超越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会通与创新、当与不当、救时与救世阐述教育之道。他还丰富和拓深了有关中西哲学会通和创新的内容,比如科学教育理念,民德、民智、
学位
罗近溪是阳明心学一脉的重要人物,被称为“泰州学派唯一特出者”。研究近溪的心性论,对于全面了解近溪学术,深入了解近溪与中晚明阳明学的关系,评价近溪哲学在泰州学派和宋明理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心性之学为研究内容,从心性本体论与心性工夫论两方面切入讨论近溪思想的哲学建构与核心关切。  第一部分,论述近溪的心路历程与思想背景,讨论近溪对宋明儒学的继承、发展。近溪思想不仅直
学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密切,要想研究一位思想家的思想必然不能脱离政治。儒家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倡“学而优则仕”,鼓励儒家士人参与政治。从孔子、孟子始,儒家一直将政治关怀视为重要的理想追求,政治追求是儒家价值体系中的必然的要求。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特别繁荣的时代,思想家层出不穷,陆九渊是诸多南宋思想家中的璀璨明珠,是研究南宋思想文化不能绕开的一位。其思想体系承接孟子,以孟子所重心性论为体
学位
生死问题一直都是儒家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主题,死亡更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经历、面对的事情。现如今在面对未知的、不可测的生死鬼神之事时,我们仍然深深地受到自古流传下来的重生却不畏死的现实主义生死观的影响。到了集理学于大成的朱熹,他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生死智慧,并以理气二元的哲学体系为依托,对生死、鬼神、祭祀等关乎人生和终极的问题给出了极具理性精神的解答。本文要讨论的就是朱熹的死亡观是如何形成又是怎样发
学位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在文化、政治等领域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创办《新青年》杂志,领导新文化运动,宣传现代文明与文化,是引领近代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旗手,毛泽东评价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对儒家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也因此被看作是激进反传统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陈独秀语境下的“传统”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指出其语境下“传统’的具体所指,“传统”有历史与实践双重内涵,陈独秀对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