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下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仔幼鱼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c-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洋酸化和污染是备受人们关注的海洋环境问题。海洋酸化不仅直接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发育和生长存活等生命过程,而且影响重金属等污染物的生物毒性效应。因此,二者复合胁迫对海洋生物早期生命过程的作用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一个前沿科学问题。本论文通过开展系列受控实验,研究褐牙鲆不同早期发育阶段(胚胎、仔鱼和幼鱼)重要生理生命过程(孵化发育、生长存活、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等)对海水酸化和镉(Cd)暴露复合胁迫的响应,构建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评估二者复合胁迫对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开展本研究有助于科学评估海洋酸化和重金属复合胁迫对渔业种群资源补充过程和数量变动的毒理效应,同时为深入认识未来海洋酸化情景下鱼类早期生活阶段的生物响应机理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水酸化(pH 7.70和7.30)和镉暴露(0.01,0.15和0.50 mg L-1 Cd2+)会抑制胚胎孵化和卵黄囊吸收、加剧仔鱼形态发育畸形,导致其生长存活能力降低。镉暴露会造成胚胎活动的减弱和蛋白酶水解,造成与孵化相关的生物酶活性和功能异常,阻碍初期仔鱼破膜过程,影响其孵化能力。海水酸化会通过影响这些生理过程,延迟胚胎孵化时间或加剧其死亡,降低孵化成功率。仔鱼最常见的形态发育畸形为骨骼(脊柱和尾部骨骼等)畸形。这可能与海水酸化和镉暴露抑制仔鱼的骨钙素(oc)基因的表达、影响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影响与生物矿化相关的碳酸酐酶(CA)和Ca-ATP酶的活性有关。这些作用会阻碍仔鱼对Ca2+的吸收,导致其骨骼系统发育所必需的肌球蛋白和肌节减少,对骨骼的形成和发育造成影响,加剧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2、镉在褐牙鲆仔鱼生物体或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等生物组织内的蓄积量与镉暴露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组织特异性,依次为肝脏>鳃>肌肉。但海水酸化未显著影响镉在仔鱼或幼鱼各组织内的蓄积。肝脏是幼鱼的主要解毒和代谢器官,从皮肤、鳃或肠道中吸收的Cd2+随血液或淋巴循环最终被转运到肝脏或肾脏组织进行解毒。在这一过程中,Cd2+与肝脏中富含巯基(-SH)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金属硫蛋白(MT)结合形成毒性较小的络合物并长期滞留于组织内,加剧镉在肝脏中的蓄积。鳃是幼鱼呼吸和渗透调节以及酸碱平衡调节的主要器官,不断过滤海水保证体内溶氧充足和维持渗透平衡和酸碱平衡,因而容易直接从海水中富集镉并蓄积于鳃组织内。肌肉内的镉主要来源于血液和淋巴循环等生理代谢过程的转入,浓度相对低,且肌肉组织质量相对较大,具有质量稀释效应,降低了肌肉内镉蓄积水平。镉蓄积的组织特异性会影响到仔鱼体内或幼鱼生物组织内的抗氧化防御、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等对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3、海水酸化(pH 7.70和7.30)和镉暴露(0.01和0.15 mg L-1 Cd2+)均显著影响褐牙鲆仔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免疫功能和生物矿化作用。总体而言,镉暴露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性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被诱导以应对镉胁迫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则被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所抑制。另一方面,海水酸化对仔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因生物标志物种类和镉暴露浓度而异,表明海水酸化会影响抗氧化防御系统对镉暴露的响应。二者复合胁迫提高了仔鱼的脂质过氧化水平,加剧了其氧化损伤程度。在免疫应答方面,二者复合胁迫导致仔鱼体内溶菌酶(LZM)的活性显著下降,即先天性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免疫球蛋白M(Ig M)的含量升高,即获得性免疫功能表现出免疫刺激。镉暴露会诱导仔鱼体内MT和热休克蛋白(HSP70)的产生,但海水酸化仅诱导HSP70产生,未影响MT产生。海水酸化和镉暴露均显著诱导三种生物矿化相关酶(碳酸酐酶CA、钙-ATP酶Ca-ATPase和钠/钾-ATP酶Na/K-ATPase)的活性,以应对二者胁迫造成的酸碱平衡和渗透平衡的变化。4、镉暴露(0.01,0.30和3.0 mg L-1 Cd2+)显著影响褐牙鲆幼鱼肝脏、鳃和肌肉组织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它们对镉暴露的响应具有组织差异性。总体上,肝脏组织对二者复合胁迫的响应比鳃和肌肉组织更为显著。这种对二者复合胁迫生理响应的组织差异性可能与镉蓄积量的组织特异性相关。但海水酸化对褐牙鲆幼鱼三个生物组织内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的各生物标志物无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在最高镉暴露(3.0 mg L-1)下,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SOD、CAT、GSH、GST和GPx)和免疫功能(LZM、ACP、AKP和Ig M)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酶活性或含量被抑制;鳃组织内的CAT、GSH、GST和GPx等抗氧化物以及LZM和ACP等免疫功能酶的活性或含量被抑制,而SOD、AKP和Ig M的活性或含量被诱导;肌肉组织内的SOD、GSH、GST、GPx、ACP和AKP的活性或含量被诱导,但CAT、LZM和IgM的活性或含量无显著变化。在三个生物组织内,高浓度镉暴露诱导MT含量,并造成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一般而言,当组织内镉蓄积量过高时,会破坏蛋白质结构,酶活性受到抑制,影响各生理、生化过程。例如,肝脏组织内镉蓄积量高,超出自身的清除能力,造成肝脏内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酶的活性被抑制;而肌肉组织内镉蓄积量远低于肝脏中的蓄积量,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功能相关酶被诱导以应对镉和海水酸化胁迫造成的损伤。海水酸化(pH 7.70和7.30)仅对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的CAT和LZM活性和肌肉中ACP的活性产生影响,未显著影响三个生物组织内其他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相关生物标志物。这可能与幼鱼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酸碱调节系统有关。海水酸化下生物体内多余的CO2和H+在酸碱调节酶(CA)、缓冲离子和跨膜蛋白(Na/K-ATP酶和H+-ATP酶)作用下被及时清除,从而保护幼鱼各组织免受海水酸化的影响。但是,海水酸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褐牙鲆幼鱼对镉暴露的抗氧化防御响应和免疫应答。5、构建了综合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IBR)以评估海水酸化和镉复合胁迫对褐牙鲆仔鱼或幼鱼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和免疫应答-生物矿化的毒性效应。仔鱼或幼鱼各组织的抗氧化防御和免疫功能-生物矿化对复合胁迫比对单一胁迫的响应更加敏感,即海水酸化会加剧镉暴露对褐牙鲆仔鱼和幼鱼的毒性效应。此外,仔鱼对复合污染的相关生理响应比幼鱼更敏感和显著。相较于单一的生物标志物评价法,IBR法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估复合胁迫对受试生物的综合生物毒性效应。
其他文献
在地铁建设发展迅猛的同时建筑受临近地铁线路振动及其结构噪声影响也愈显突出。排桩是地铁振动控制有效措施之一,对场地土环境振动的隔振机理、效果及设计参数影响规律的研究相对成熟,但对建筑楼板振动和室内结构噪声的的控制效果研究鲜见报道。以某地铁车辆段地面线周边在建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地铁列车通过引起的场地土地表面及建筑楼板振动响应进行测试分析,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排桩对建筑楼板振动及室内二次结
针对采矿活动导致的矿业城市景观格局整体结构破坏的问题,以鸡西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采用RS与GIS技术,结合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源,研究该城市不同时期矿业城市的景观结构特征、分布特征和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2005—2015年间,受采矿活动的影响,城市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异质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景观格局破碎化、异质化程度及边缘效应在低地势区域变化明显,
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络,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速度最快、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截止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达3.5万公里,超过全球高速铁路总运营里程的2/3。虽然高速铁路存在诸多优点,但其带来的噪声振动等相关环保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在高速铁路通过城区段,为减少对城市建成区的分割,减少工程拆迁量,减少地面噪声污染,采用地下线敷设方式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此时
理解环境因子如何影响物种的分布不仅可以解析关键的进化过程,同时对于预测未来的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作为潮间带物种,牡蛎面临着高度多变的环境,并进化出各种适应能力来应对甚至利用这些条件。在世界范围内,牡蛎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并且可以作为研究与全球变化相关的生态生理响应的实验模型。由于人为活动对潮间带固有种群的影响,利用比较生理学研究来解析不同地域的牡蛎对特异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尤为重要。本文采集了我国南、
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分布于东亚沿海,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褐藻。本研究通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进行了海带长、宽性状QTL定位;对筛选到的候选基因Tic20进行了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跨膜拓扑结构分析以及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相关结果对分析海带长宽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及Tic20在海带中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在SLAF-seq的基础上,选取7627个SNP标记构建了具有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natus)俗称澳洲淡水龙虾,是一种重要的新兴经济水产动物,由于其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可作为甲壳动物的模式生物进行研究。胚胎发育是个体发育的起点,胚胎发育的好坏是影响螯虾体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病原是影响螯虾养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先天免疫系统是甲壳动物清除和杀死病原的天然防御系统。对螯虾胚胎发育和先天免疫开展研究对于丰富甲壳动物发育模式和抗病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
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是海水养殖鱼类重要的细菌性病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阻碍了鱼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愈来愈多的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宿主(海水鱼类)免疫防御机制等方面开展系统的研究,以此为海豚链球菌病的防御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MicroRNA(miRNA)参与许多生物活动,包括对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在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应用高通量测
牡蛎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但由于其贝壳易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缺少明显的量化特征,导致分类上存在很多争议。前期的分类学研究多集中在常见种及经济种较多的巨蛎属Crassostrea和鉴定极为困难的小蛎属Saccostrea中,而对于其他科属的分类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综合利用传统形态分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近海缘曲牡蛎科Gryphaeidae、牡蛎科Ostreidae-牡蛎亚科O
牡蛎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的一种重要海产资源,是目前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双壳类软体动物。因其营养价值丰富,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牛磺酸、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味道鲜美,质地柔软细嫩而成为世界流行性消费贝类。中国沿海有30多种牡蛎分布,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是黄渤海区域的主要养殖贝类。其中糖原作为长牡蛎“蛎味”的主要呈味物质,其含量不仅是牡蛎相对营养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还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