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律

来源 :周钰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是法国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和思想家,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和法律观念都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但其法律思想被包裹在神学文本之中,常常被法学界所忽视。本文以道德律为视角来探索加尔文的法律思想,旨在揭示道德律在加尔文法律思想中的作用及道德律对近代自由、权利观念的影响。加尔文把自然法融入到神法之中,并撒入了一点人文主义的酵母,最终产生了书面自然法——道德律。自然法由此丧失了独立的地位,以道德律的形式存在于加尔文的神学体系之中。道德律则是名为自然法的纯粹上帝意志,构成了“两个国度”联合的桥梁,成为教会法和国家法的效力源泉。加尔文在诉诸道德律批判天主教和暴君的肆意妄为之时,产生了良心自由和抵抗权等进步思想。从内容上看,道德律是意志要素十分突出的书面自然法,系惟一真实和永恒公义之法,镌刻于人类良心之上,概括于圣经十诫之中。在自然法传统上,加尔文介于奥卡姆和阿奎那之间。作为书面自然法的道德律几乎拒绝了理性的参与,过于强调上帝的意志,理性的地位因此非常边缘,这是对阿奎那理性论自然法的根本驳斥。然而,加尔文虽然受到了奥卡姆意志论自然法的影响,却不是极端的唯名论者和彻底的意志论者。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加尔文接近于他所反对的天主教理论权威阿奎纳。加尔文拒绝了上帝绝对权力(absolute power)和命定权力(ordained power)的区分,上帝的权力与上帝的正义能够和谐共生。这种神学观念反映到法律思想上,就使得加尔文和阿奎那都认为违背道德的实在法不具有道德约束力,他们最终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对“恶法”的抵抗权。当然,两人的差异仍旧大于联系。从道德律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加尔文以道德律为核心,以“两个国度”为基底,建立了宏大而松散的法律思想。基于“两个国度”的分离,教会法管辖精神王国,国家法管辖世俗王国。教会司法权因此被限定于道德领域,这冲击了西欧中世纪教俗二元法律体系。基于“两个国度”的联合,精神国度的教会法和世俗国度的国家法都必须符合道德律。加尔文通过道德律对教会法的评判,否认了天主教对人类良心自由的压制并建立了具有“宪法”特征的教会法;加尔文通过道德律对国家法的评判,阐述了“恶法非法”的观念并赋予了官员反抗暴君的抵抗权。从外部影响考察,加尔文的道德律虽然神学气息非常浓郁,表现形式也支离破碎,但仍为西方近代的权利变革奠定了重要基础。加尔文对于圣经十诫的解释距离主观权利并不遥远;道德律之下的良心自由是西方近代信仰自由、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起点,成为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重要自然权利;基于道德律的抵抗权是加尔文主义者反抗暴政的理论基础,为法国胡格诺派教徒以及英国卢瑟福的抵抗权提供了重要依据;以道德律为核心的教会法体系塑造了“法治”架构和自治精神,为社会契约观念提供了神学渊源。
其他文献
弑母案件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该类案件往往性质极其恶劣、严重违背人伦道德,扰乱社会秩序。该类案件在引起人们关注与深思同时,犯罪人复杂的犯罪心理与费解的犯罪动机更是对侦查工作造成一定阻碍。在论文主要内容上,本文针对该类案件发生现状,梳理国内外弑母案件所呈现的犯罪特征,从深层心理学视角探讨弑母行为背后复杂的犯罪动机,结合实际案例剖析犯罪人心理轨迹,旨在为今后本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引入新视角、新观点,为明确
学位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近2年以来,各国政府为遏制新冠大流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全球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改变也以各种方式对新型毒品犯罪市场的生产、贩运、消费等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随着管制措施或改变或取消,毒品犯罪也随之出现不同反应,新型毒品种类更迭更加迅速、种类更加繁多。《2021年世界毒品报告》显示,毒品市场和毒品犯罪对新冠疫情影响的适应力非常强,只经过前期短暂混乱后
学位
犯罪痕迹中隐含着大量有关犯罪的信息,解读和分析这些痕迹信息能够寻找和发现嫌疑目标、分析和确定犯罪证据链,最终达到侦查破案与进行刑事诉讼的目的。犯罪痕迹信息网络互联已经是刑事侦查工作信息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DNA数据库、指纹信息库、足迹库和枪弹痕迹信息库等现代犯罪痕迹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的建立,侦查部门的基础建设与侦查技术进一步升级。然而,仅仅依靠联网式的信息化侦查已经无法适应如今侦查实践的需要。
学位
随着中央政法委打造“网宣铁军”总体布局的落实,政法新媒体队伍在网络中不断发展壮大,以视频社交媒体为主的网络平台涌现了一批以“民警”“交警”“边检警察”“退伍军人”“法医”“法律老师”等为运营者的自媒体。其中,大漠叔叔通过游戏化的传播方式,使账号运营充满“年轻化”特色,在B站年轻群体中影响广泛。在大漠叔叔的传播案例中,政法领域的自媒体与视频社交平台的年轻群体特质完美契合,形成良好的传播关系,而政法自
学位
长期以来,笔迹鉴定主要是依靠鉴定人的专业和经验。鉴定意见则是鉴定人按照内心确信程度,给出基于特征相似性比较的可能性等级判断。这种依据文字描述来表达笔迹鉴定结果的定性表述模式,虽然简单易于理解,但却因主观性较强而不断受到外界质疑。随着国际上对法庭科学证据准确性、可靠性、客观性等科学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推进主观性较强的鉴定意见数据化、客观化已成为司法鉴定表述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下,基于似然比的证据评价方式
学位
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运动,缘起于抗美援战争期间,国家于1952年作出的反抗美国细菌战的卫生防疫决策,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并仍在焕发着活力,发挥着作用。爱国卫生运动作为一场利国利民的群众性卫生运动,如何赢取广泛的群众支持与参与,是1952年的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下仍需要思考的问题。透过历史,回顾过往可以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在1952-1956年爱国卫生运
学位
1912年10月6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当选大总统,标志着北洋政府的成立,到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共约15年。北洋政府成立之初,就极为重视宗教方面的管理。从1913年到1927年,北洋政府先后以各种形式出台宗教管理法规,将相关事务的主管机关,宗教庙产,宗教人事,权力救济等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北洋政府时期的宗教管理立法,在吸收近代东西方宗教管理立法的先进成果上,保留了传统社会下对宗教管
学位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在这些庞杂的著作中,包含较多以政治和法权为主题的作品。虽然路德对法权的论述有些许分散,但通过归纳相关文献(尤其是16世纪20年代中晚期文献)的逻辑脉络,我们可以得知他拥有较为明确、连贯的法思想。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并结合路德的神学观来对其法思想加以探析。第一部分简要梳理了路德的生平。通过对其人生轨迹
学位
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有机衔接对于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统筹推进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有机衔接的基本原则为切入点,按照“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进行探索研究,全文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概括分析了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基础理论,从基本概念、基本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点。第二部分阐释了确定党法有机衔接基本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
学位
笔迹不同于指纹、DNA、工具痕迹等物证,没有可以参照的理化标准,而其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具有浓郁的经验色彩,因此在法律和科学界备受争议。笔迹鉴定是司法鉴定领域文书鉴定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类,需要对动态变化及其相应的规律、依据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运用。摹仿笔迹的鉴定相比于正常笔迹难度增加了,而练习摹仿笔迹、尤其是高水平练习摹仿笔迹的鉴定则是现代签名笔迹鉴定的重点和难点。实践中,当伪造者摹仿伪造的笔迹被鉴定人以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