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氰化尾渣中氰污染物的作用效能与机制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33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氰化尾渣是氰化提金过程中产生的大宗危险废物,年产生量约为1亿吨。由于氰化尾渣中的氰化物多以金属-氰络合态存在,并且与固相成分结合紧密,难以采用传统破氰技术进行去除,导致大量氰化尾渣处于非法堆存状态,引发广泛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氰化尾渣多含有可深度资源化的有价金属,但氰化物的存在抑制了有价金属的分离和提取。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针对氰化尾渣中氰化物的降解开展研究,寻找一种高效的氰化尾渣处理技术,以实现氰化尾渣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本研究利用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PS)技术降解氰化尾渣中的氰化物,实现氰化尾渣高效无害化。研究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处理前后的氰化尾渣进行理化性质表征;第二部分主要研究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对氰化尾渣中的氰化物的降解效果,分别探究了Na OH和PS添加比例、PS添加量、反应温度、液固比、药剂添加顺序等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采用ESR分析、FTIR分析、自由基猝灭实验分析、降解产物分析等手段探究氰化物的降解机理,以明确体系中自由基的种类以及氰化物的降解途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所采用的氰化尾渣中总氰化物含量达到1580 mg/kg,采用FTIR分析氰化尾渣中氰化物主要形态为Fe-CN。采用硫酸硝酸法浸出总氰化物浓度为11.7mg/L,超过《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943-2018)氰渣尾矿库处置要求,需要针对其展开无害化降解处理。通过XRF分析氰化尾渣中主要元素为Si、Fe、S和Al,其含量分别为33.70%、28.46%、16.47%和6.56%。通过XRD分析发现氰化尾渣中主要矿物组分为脉石(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黄铁矿(Fe S2);(2)本研究发现,单纯的热活化、碱活化过硫酸盐以及不添加过硫酸盐的方式都不能有效降解氰化尾渣中氰化物。采用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对氰化尾渣中氰化物进行降解和去除,能够实现较好的氰化物降解效果,最优条件下氰化物的去除率达86.3%,氰化物降解一级反应速率常数最高为1.5×10-3 min-1。处理后的氰化尾渣中总氰化物浓度为0.2 mg/L,满足《黄金行业氰渣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943-2018)的毒性浸出要求,证明本研究采用的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对氰化尾渣中氰化物的降解是有效的;(3)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受到Na OH和PS添加比例、PS添加量、反应温度、液固比、药剂添加顺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Na OH:PS添加比例对氰化物降解的影响最为显著。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降氰过程中,碱剂一方面促进氰化物从固相向液相迁移,另一方面也起到促进过硫酸盐活化的作用。在实验过程中,Na OH:PS添加比例越高,反应体系的p H值越高,使更多氰化物由固相转移至液相,而氰化物的降解反应主要发生在液相,当Na OH:PS=0.67:1时,72h后氰化物的去除率达到了74.9%;反应体系的p H值随反应时间延长而降低,体系p H值得降低一方面促进了氰化物的进一步降解,另一方面也导致液相氰化物通过吸附或沉淀发生二次相间迁移;(4)增加PS添加量和反应温度能够提升氰化物的去除率。在Na OH:PS=0.5:1时,当PS添加量从2.5%升高至20%,氰化物去除率分别为37.7%、47.8%、47.4%、70.9%和81.5%;而在Na OH:PS=0.67:1时,氰化物去除率随PS添加量增加而分别提升至51.7%、60.8%、66.6%、74.9%和86.3%。当反应温度从25℃提升至70℃,氰化物的去除率从0.7%提升到了79.3%,一级反应速率从1.7×10-5min-1上升至1.5×10-3 min-1。根据阿伦尼乌斯公式得到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氰化尾渣中氰化物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93.049 k J/mol;(5)液固比越高导致氰化物去除率越高,较高的液固比能增加反应体系对热量的吸收,促进过硫酸盐的活化。随着液固比从2:1增加到10:1,氰化物去除率由33.6%增加到72.0%,一级反应速率也从2.7×10-4 min-1提升到8.2×10-4 min-1。通过不同药剂添加顺序实验发现Na OH和PS同时添加能够避免药剂的消耗,有利于氰化物的去除;(6)碱-热联动活化过硫酸盐能够生成大量活性物种,经ESR分析在反应体系中产生了强烈的DMPO-SO4·-、DMPO-·OH,、DMPO-·O2-和TEMP-~1O2信号。随着Na OH添加比例的增加,·OH、·O2-和~1O2的信号有所增加,而SO4·-逐渐减小;·OH、SO4·-、·O2-和~1O2的信号都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增强,且都随着反应时间延长而减弱。猝灭实验中添加不同猝灭剂后能够降低氰化物的去除率,表明活性物种在氰化物的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反应过程中各含氮物质浓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反应进行,液相中的总氰化物浓度逐渐降低,体系中的SCN-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除NO3-外没有产生其他含氮物质,据此推测体系中氰化物的降解途径为:氰化尾渣中氰化物首先在碱剂作用下解吸至液相,随后在活性物种与黄铁矿的作用下产生SCN-,SCN-再经自由基等活性物种的作用被氧化。在60℃、Na OH:PS=0.5:1、Na OH添加量为10%、液固比为10:1时,SCN-中的氮元素有58%转换成NO3-,另有42%生成N2。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矿山逐步向深部发展,巷道冒顶、岩爆等灾害时常发生,对矿山工作人员的安全和财产影响极大。基于地球物理的微震监测技术可通过处理分析传感器接收的微震信号而获得震源位置、震源机制等信息,在矿山、隧道等工程领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微震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布置网络优化、微震监测数据处理和微震事件定位等。其中,微震事件定位研究是核心问题,其定位精度主要受震源定位方法、P波初至拾取、微震信号质
学位
以装配式建筑为研究对象,用文献分析法构建包括设计、生产、运输、安装阶段的装配式建筑成本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再通过AHP法和熵权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明确装配式建筑各阶段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高浓度氨氮工业废水由于成分复杂,可生化性差,传统脱氮方法已无法满足其处理要求,电催化氧化技术具有简便、高效、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能够克服传统生物脱氮工艺面临的微生物毒害问题,目前已经成为高浓度氨氮工业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之一。电催化氧化技术中电极材料是决定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Pt及Pt基催化剂因其良好的催化性能成为氨氮电催化材料的首选,然而价格昂贵,易中毒失活等问题限制了Pt及Pt基材料的发展。因此,
学位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为削减滇池流域的农业非点源污染入湖量,从“九五”至今已构建起完善的环湖截污工程,通过智能化平台控制其有效运行。其中,在农灌沟渠末端、截污干渠前端的沉砂截流井对截流量的控制效果将直接影响环湖截污工程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削减效能。然而,无论是现阶段采用的人工手动控制模式,还是未来采用的“液位-时间”控制模式,沉砂截流井都仅通过闸门的启闭控制截流量,对截流量
学位
利用超临界CO2代替水强化页岩气开发不仅可提高页岩气的产量,同时还能实现CO2封存,减少CO2排放。超临界CO2与页岩相互作用可以改变页岩内部矿物组分和微观结构,进而导致其力学性质发生改变。其中,表征岩石抵抗张拉裂纹扩展能力的Ⅰ型断裂韧性作为页岩压裂中最基本的力学参数和断裂模式,它直接影响页岩气储层体积改造效果。但目前超临界CO2作用页岩后Ⅰ型断裂韧性的变化规律及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开展超临界
学位
膜蒸馏技术具备高效脱盐、浓缩减量和资源回收的优势,能够有效处理以页岩气采出水为代表的高盐有机废水。但疏水膜存在污染和润湿的问题,且目前改性疏水膜难以突破通透性与抗污染/润湿性的权衡效应,制约了膜蒸馏的应用。因此,亟待开发高通透性、超疏水性、高抗污染与润湿性的新型疏水膜。本研究提出基于碳纳米管(CNT)表面改性策略制备超疏水膜,采用以电化学阻抗谱(EIS)分析为代表的先进表征技术,考察新型超疏水膜在
学位
传统开放式养殖模式由于缺乏水质管理,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危害,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养殖转型势在必行。基于此,研究人员开发出了生产率高且环境友好的循环水产养殖系统(Recirculation Aquaculture Systems,RAS),被认为是未来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随着养殖水的不断循环,水中的NH4+-N、NO2.-N和NO3.-N等含氮
学位
效能稳定性的提升是猪粪废水厌氧消化(Anaerobic Digestion,AD)面临的关键性难题,为探析生物炭及铁改性生物炭一次性投加对不同胁迫条件下猪粪废水AD反应器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持续影响,本研究以猪粪废水为发酵底物,进行了串联批次厌氧消化试验,向高本底酸浓度(5393.35 mg/L)的猪粪废水AD反应器中引入了3000、4500及6000 mg/L的氨氮负荷,模拟不同的氨胁迫条件
学位
超滤(UF)技术因超滤膜价格便宜、运行能耗较低,适合在水厂中规模化应用,因而在水处理中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运行中出现的超滤膜污染问题以及难以去除小分子溶解性有机污染物等问题,制约了超滤技术大规模推广。本论文将电活化高锰酸钾技术和超滤技术相结合,研究了电活化高锰酸钾(E-PM)耦合超滤(EUP)体系去除小分子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和缓解膜污染的可行性;对比了不同体系对小分子溶解性有机污染物去除和缓解
学位
环境中塑料产品及废弃物受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逐渐破碎形成微塑料(Microplastics,<5 mm)。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微塑料在水环境中的赋存、迁移转化和生态效应的研究较为深入,而人类聚居场所——陆地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研究相对较少。冻融交替是陆地环境常见的气候变化过程,随着全球变暖,陆地(尤其是高寒高海拔)有大片多年冻土区逐渐转变成季节冻土区,导致冻融交替地区面积进一步增加。冻融交替地区土地中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