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温方式和光质对杉木和木荷幼苗类异戊二烯通量的影响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wanmeilia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增温和光质改变等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产生重要影响,且类异戊二烯(包括异戊二烯(ISO)和单萜烯(MTs))的合成与释放是植物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途径。现有的增温试验大多数是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和试验对象而运用不同的增温装置,使得增温实验结果的整合分析存在困难,增加了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另外,关于植物类异戊二烯通量对光质的响应机制并不清楚。因此,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探究增温方式和光质对植物类异戊二烯通量的影响,以期为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以2年龄盆栽杉木(Cunninghamia lcunninghamia)和木荷(Schima Superba)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式开顶箱(Opten top chamber,OTC),设置未增温(CK)、红外辐射器增温(IR)和电热线增温(HW)3个处理;利用步入式人工气候箱(Artificial climate chamber,ACC),设置白光(WL)、红光(RL)和蓝光(BL)3个处理,探究增温方式和光质对杉木和木荷类异戊二烯通量、光合参数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增温方式试验:(1)处理1、2个月,增温导致杉木和木荷类异戊二烯通量增加,这是由于温度升高引起异戊二烯合成酶和单萜烯合成酶活性增加,进而导致类异戊二烯通量增加。另外,温度升高引起植物气孔导度增加,进而导致净光合速率增加,从而为类异戊二烯合成提供了足够的碳源。处理3个月,增温导致类异戊二烯通量降低,HW处理下,杉木和木荷ISO通量均达到最小值(3.72±1.48 pmol m-2 s-1、4.70±1.36 pmol m-2 s-1),这是由于处理3个月时环境温度超过异戊二烯合成酶和单萜烯合成酶的最适温度,从而导致其活性降低,进而引起类异戊二烯通量降低。IR处理抑制木荷MTs通量,增温1、2和4个月,木荷MTs通量分别降低了32.9%、36.2%和51.9%,这是由于IR处理导致木荷气孔导度降低,MTs在气孔外的扩散速率不能维持原有的释放速率,最终引起MTs通量下降。杉木MTs以α-蒎烯、柠檬烯和α-松油烯为主,木荷MTs以α-蒎烯、β-蒎烯和柠檬烯为主。其中α-蒎烯占比随增温时间延长而减少,柠檬烯与α-蒎烯相反。(2)IR和HW处理对杉木和木荷类异戊二烯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与IR相比,HW对植物类异戊二烯通量的影响更显著(P<0.05),这是由于IR更大程度上改变的是植物呼吸作用而对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更小。增温处理导致杉木和木荷过氧化氢含量增加,其中HW处理下效果更显著(P<0.05),这表明HW对植物生理产生的扰动更大。光质试验:(1)处理10 days时,BL处理下,杉木和木荷ISO通量增加均达到最大值(24.66±4.50 pmol m-2 s-1和154.41±44.30 pmol m-2 s-1),与WL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322.2%和29.5%。处理20 days和30days,红光和蓝光处理导致杉木和木荷ISO通量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光质导致杉木和木荷净光合速率、异戊二烯合成酶和单萜烯合成酶活性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类异戊二烯通量发生变化。杉木和木荷MTs通量对光质的响应与ISO不一致,且MTs通量对光质的响应没有ISO通量对光质的响应显著,这可能是由于ISO和MTs的合成的路径不一致。杉木MTs以柠檬烯、α-蒎烯和α-松油烯为主。在红光和蓝光处理下,柠檬烯占比随处理时间先增加后减小,处理20 days时,柠檬烯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9.8%和84.8%。木荷MTs以柠檬烯、β-蒎烯和γ-松油烯为主。β-蒎烯占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减小,γ-松油烯相反,柠檬烯则随着处理时间先增加后减小。处理20days,红光和蓝光处理下,柠檬烯占比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2.6%和88.6%。处理30 days,红光和蓝光处理下,γ-松油烯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9.2%和37.4%。(2)红光和蓝光处理均导致杉木和木荷净光合速率增加,且蓝光处理下效果更显著。处理10 days、20 days和30 days,蓝光处理导致杉木净光合速率增加了174.8%、122.3%和107.7%,木荷净光合速率增加了82.2%、103.9%和97.9%,这是由于红光和蓝光处理导致气孔导度增加,且促进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合成,进而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同光质处理下杉木和木荷过氧化氢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均无显著差异,说明红光和蓝光对杉木和木荷的氧化胁迫伤害程度较轻,植物可以通过调节其体内的抗氧化酶水平从而使活性氧自由基达到平衡。综上所述,杉木和木荷类异戊二烯通量对增温的响应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红外辐射器增温和电热线增温对杉木和木荷类异戊二烯通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电热线增温对植物的影响更显著。红光和蓝光处理导致杉木和木荷ISO通量先增加后降低,MTs通量对光质的响应与ISO不一致。在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时,应考虑增温方式和光质变化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玉米与大豆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具有广泛的种植分布,玉米与大豆稳定生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作物高度和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与作物的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在作物遗传育种、生长监测和产量估算中应用广泛。如何有效监控农作物表型性状,对农业高效、高品质的生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作为一种主动
学位
目的 远程医疗诊断是通过将患者的医学图像、病历以及诊断结果等敏感信息分享给医生或医疗机构,达到远程辅助治疗的目的。然而,在医疗数据分享过程中,患者的敏感信息易受篡改或伪造,导致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隐私性受到威胁,严重影响医生对患者的诊断。针对以上问题,利用医学图像高冗余特性,本文提出一种加密域大容量信息隐藏与高效认证方案。方法 该方案结合半张量积压缩感知(semi-tensor product
期刊
氮(N)是植物所需的必需元素,N在植物的各种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N肥被大量施用,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减少氮肥的施用是农业面临的一个紧迫挑战。了解作物对缺N的生理反应,有助于提高N的利用效率(NUE)和减少施N量,而柑橘对缺N生理反应的研究有限。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含0、5、10、15或20 m M N的营养液对砂培的盆栽‘雪柑’(Citrus sinensis(L
学位
农田重金属污染可以经由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甘薯在我国是重要作物,确保甘薯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在土壤Cd、Pb污染程度不同的耕地上,开展了13个甘薯品种对重金属富集能力的比较研究,和8种钝化剂的钝化效果比对试验,探讨不同甘薯品种对土壤Cd、Pb、As和Cr的富集的差异,以及不同钝化剂对甘薯富集土壤Cd、Pb、As和Cr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土壤Cd全量为1.87 mg/kg的试验地上,仅龙
学位
生物炭在改土培肥方面具有良好作用,近年来被人们广泛关注,由于改性后的生物炭在理化性质上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关其效果研究主要聚焦于对土壤及水体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而对农作物营养代谢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则少见研究。百香果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特色水果,其生长对立地条件具有一定要求。为此,本研究针对传统热解所得生物炭存在的不足,联系福建省土壤肥力存在的问题以及百香果生长发育对土壤属性的要求,制备未改性生物炭(N
学位
镉(Cd)作为潜在毒性最大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植物修复技术是目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过程中研究最多,颇具发展和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超富集东南景天作为Cd超富集植物,是目前修复Cd污染土壤的模式植物,其发达的根系和适宜的根际环境促进了对土壤中Cd的高效吸收,但目前超富集东南景天提取Cd过程中的根际微生物生态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结合培养试验和盆栽实验,采用人工模拟
学位
电芬顿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新污染物治理技术,其主要利用外加电源产生芬顿试剂,进而形成活性自由基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然而,电芬顿技术因阴极电合成双氧水的效率低,制约了该技术的去除性能。近年来研制的气体扩散电极能有效地提高阴极产双氧水的效率,但该电极因载物易脱落、材料制备繁琐而难以批量应用。此外,传统浸没模式会因氧传质效率低限制双氧水的合成,而增加的曝气也会提高能耗。因此,本研究以碳黑和聚四氟乙烯为原
学位
近年来,新型的碳氮循环微生物相继被发掘并尝试应用到城镇污水处理当中。宏基因组学与稳定性同位素标记和磁性纳米颗粒分离技术等方法的联用显著提高了宏基因组学分析的靶向性和精确度,为更加深入研究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HNAD)与缺氧条件下好氧甲烷氧化联合反硝化(aerobic methane oxidat
学位
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导致大量的重金属直接或间接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中,其中水稻田土壤镉(Cd)污染问题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土壤中过量的Cd可通过水稻富集到籽粒中并被人体摄入,长期过量摄入超标Cd米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探索有效的方法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累积迫在眉睫。Fe肥和石灰石粉是改良重金属污染土壤常用的钝化剂,但过量施用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因此选择浓度适宜且有效的铁肥或石
学位
在极端气候变化与城市快速发展下,土地利用管控作为沿海城市防洪减灾的关键措施,能有效缓解洪涝灾害的社会经济冲击。为实现沿海洪涝高风险区的协同性、前瞻性与适应性发展,我国土地利用管控在洪涝风险管理与空间规划中的统筹应用机制还有待完善。基于我国沿海城市面临的现实挑战,本文以纽约市为例,梳理了洪泛区政策规划的协同管控框架、洪涝风险分区动态划定、管控工具功能耦合、区域差异化管控实践等具有重大借鉴意义的可行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