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芽孢杆菌hfq基因参与调控葡萄糖利用及抗胁迫能力的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CY101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编码小RNA(small RNA,sRNA)是维持细菌内部稳定的重要参与者,RNA分子伴侣Hfq可以保护sRNA免于降解并促进sRNA与靶标mRNA间的碱基配对,它在细菌生理活动中发挥的功能也被广泛鉴定。但是在枯草芽孢杆菌中关于Hfq蛋白的相关研究较少且集中在转录组分析和深度测序方面,对细菌生长和应激能力等的影响尚未得到详细阐述。为了探究Hfq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作用,本研究以枯草芽孢杆菌标准株(Bacillus.subtilis 168,BS168),hfq缺失株(BS168Δhfq),回补株(BS168Δhfq-C)为试验对象,进行葡萄糖利用、抗胁迫能力及生物膜形成的检测等相关试验,进一步了解Hfq的功能和可能的调控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BS168,BS168Δhfq和BS168Δhfq-C三种菌株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以及参与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将各个菌株的初始OD600调整一致,于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并定时检测OD600,绘制出三种菌株在LB培养基、氮源培养基NM、无机盐培养基ISM以及不同葡萄糖浓度的碳源基础培养基BCM中的生长曲线。然后使用试剂盒检测三种菌株在不同葡萄糖浓度的BCM中生长时对数期(6-10h)内葡萄糖的消耗量,qRT-PCR法检测三种菌株中与碳代谢抑制反应相关的ccpA基因的表达水平。试验结果显示hfq缺失株在LB培养基中出现了生长缺陷,OD600最大值较标准株下降了23.70%,但在氮源培养基NM及无机盐培养基ISM中hfq缺失株的生长没有出现缺陷。在葡萄糖浓度分别为0、0.5%和1%的碳源基础培养基BCM中,标准株BS168的生长情况一直优于缺失株BS168Δhfq;2%的葡萄糖浓度下三种菌株的生长情况最佳。相比于0%,葡萄糖浓度为5%时会抑制标准株和回补株的生长,但没有抑制hfq缺失株的。并且当BCM的葡萄糖浓度为2%时三种菌株对数期(6-10h)内的葡萄糖消耗量均达到最高,5%时三种菌株的葡萄糖消耗量均出现显著下降。在0和0.5%的葡萄糖浓度下,缺失株ccpA基因的表达水平相较于BS168无显著性差异。在1%、2%和5%的葡萄糖浓度下hfq缺失株ccpA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分别为22.95%、47.40%和85.07%。其次,通过调整固体培养基的pH、过氧化氢及NaCl浓度,创造酸性、氧化和渗透压胁迫环境后,利用平板计数法计算三种菌株在各种胁迫环境中的存活率,菌液直接滴加法观察在各种胁迫环境下三种菌株的菌落形态,运动直径测量法检测三种菌株在各种胁迫环境中的运动能力。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对菌株的生物膜进行定量,并对胞外聚合物EPS(生物膜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提取和称量。通过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和碘液染色后观察法研究三种菌株的生物膜结构,qRT-PCR法检测三种菌株在形成生物膜过程中与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当LB固体培养基的pH为5、4时,相比于标准株BS168,缺失株BS168Δhfq的单菌落个数明显减少,菌落生长更缓慢,运动直径显著下降;当LB固体培养基的过氧化氢浓度为0.5、1mmol/L时出现相似的现象。但在2.5%和5%NaCl的高渗透压胁迫环境下,hfq缺失株的单菌落个数多于标准株和回补株的,且生长速度更快、运动直径显著升高。而结晶紫染色法的结果证实hfq缺失株的生物膜形成量下降了62.65%,而胞外聚合物EPS的重量下降了41.69%。生物膜结构出现了边缘变薄,内部蜂窝结构间隙变大等情况。qRT-PCR结果显示,hfq的缺失造成群体感应系统相关基因ComQ、ComX、Rap B等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ComA、ComK、ComS等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基因sigA、sigB、sigH、spo0A和spo0B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本研究证实枯草芽孢杆菌hfq缺失造成的生长缺陷可以通过调整环境中的葡萄糖浓度来弥补,并且与ccpA介导的碳代谢抑制反应存在一定关联;Hfq的存在是枯草芽孢杆菌抵御酸性及氧化胁迫环境压力的关键,但在渗透压胁迫下是非必需的;Hfq在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膜形成中发挥正向调控作用,且与群体感应系统有关。研究结果为Hfq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促进了Hfq作用的靶标sRNA或mRNA的寻找。
其他文献
芽囊原虫(Blastocystis)和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E bieneusi)是目前常见的两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在我国的人类、伴侣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中均有相关的报道,但目前还未有关于林麝源芽囊原虫的报道,林麝源毕氏肠微孢子虫的报道也相对较少。为了进一步探究芽囊原虫及毕氏肠微孢子虫在圈养林麝中的分子流行特征、人兽共患潜力及芽囊原虫对宿主肠道菌群的影响,从
学位
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Pasteurella multocida Toxin,PMT)是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介导PMT细胞毒性的宿主因子及其机制尚不清,本研究旨在探究宿主细胞趋化因子-8(C-X-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8,CXCL8)介导重组多杀性巴氏杆菌毒素(Recombinant Pasteurella
学位
目的 调查结直肠癌患者经济毒性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毒性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62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患者报告结局的经济毒性综合评分量表、经济毒性应对策略简答表进行调查。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经济毒性总分为12.50,其中高经济毒性患者占82.0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患病前就业情况、家庭储蓄、患病年限、临床分期、造口及其造口并发症、合并症进入回
期刊
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为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感染鸭等禽类,引发浆膜炎、败血症等症状。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生存需要血红素和血红蛋白作为营养物质,但是关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对血红素转运机制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将RA-CH-1株的B739_1416鉴定为一种TonB2依赖性的血红素受体,并将其命名为Rhu R(Rieme
学位
囊型包虫病(Cystic Echinococcosis)是一种全球性广泛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我国也是该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年以来该病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由于包虫病发生发展的具体分子机制,尤其是免疫逃避机制尚不明确,导致该病的治疗及防控仅依赖于有限的药物及疫苗,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究虫体免疫逃避途径或许可以为将来包虫病的防控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本研
学位
自然转化(Natural transformation)作为细菌基因水平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指细菌主动摄取外源DNA,将其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上并稳定遗传的过程。副猪嗜血杆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作为一种具有自然转化能力的细菌,这一特性已被广泛用于构建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但对其自然转化的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了解GPS自然转化能力分布情况,并对tfoX的分子差异及
学位
玉米灰斑病(GLS)又称尾孢菌叶斑病,目前在全国普遍发生,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玉米抗病机制研究是培育高抗品种、保证玉米产量的理论基础,而灰斑病抗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探究玉米抗灰斑病生理生化机制,挖掘玉米在灰斑病胁迫下的抗病基因,对开展玉米抗病分子育种研究及解决生产病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个自交系K365(抗)和K169(感)以及2个杂交种正红431(抗)和正红532(感)为试验材料
学位
为川泽泻栽培提供科学生态种植施肥方案,探究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川泽泻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影响。本研究采用3414试验设计,开展川泽泻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试验。通过Board组合评价方法对灰色关联度、主成分分析、DTOPSIS的单一综合分析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得出最佳的施肥配比,为川泽泻规范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川泽泻农艺性状的影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促进川泽泻的生长。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在一定
学位
猪δ冠状病毒(Porcine deltacoronavirus,PDCoV)是冠状病毒科,德尔塔冠状病毒属的一种肠道病毒,可引起不同日龄猪只以消化道症状为特征的感染。自2012年在香港发现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均出现有关PDCoV感染的相关报道,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了重大威胁。迄今为止,还没有针对PDCoV的商品化疫苗出现,尚无有效防控药物。课题组前期已证明硒蛋氨酸(SeMet)对PDCoV具有较好的抗病
学位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的用材树种,四川作为杉木主产区之一,省内的育种水平较为落后,因此亟需加快杉木种子园的育种工作,为四川乃至全国杉木人工林提供良种。杉木亲本及子代的评价选择是种子园升级和改建的核心内容,通过掌握现有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和交配系统,并分析其子代测定林遗传增益的状况,不仅能为指导种子园生产的提供依据,还可以为种子园升级换代提供材料。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