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耕地撂荒现象展现出不同的动态与模式。近三十年来,我国耕地撂荒现象越来越普遍,撂荒不仅影响区域粮食生产能力,制约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当地生态环境。耕地利用可持续和农村收入可持续是农村发展可持续的重要前提,研究耕地撂荒,尤其是贫困山区的耕地撂荒,分析其撂荒变化规律,找出内在撂荒原因,对实现我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安定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是典型的半干旱山地农业气候区。本文以安定区为研究区域,选择2006-2018年12期Landsat系列影像数据,对安定区耕地撂荒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提取与分析,并从海拔、坡度、田间道路便利条件、耕作距离四个方面分析了撂荒地在不同区位条件下的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研究区的耕地制度及耕作习惯,本研究将连续三年没有种植农作物的耕地定义为撂荒地。(2)通过混淆矩阵进行影像总体分类精度验证,总体分类精度在85.4%-92.3%之间,Kappa系数在0.82-0.9之间。(3)安定区近十年的耕地撂荒现象较为严重,平均每年撂荒12839hm~2,年平均撂荒率为9%;撂荒总体呈规律性波动,但波动幅度逐年降低;2009年和2011年的撂荒最为严重,撂荒率分别达到13.12%、13.05%,2016年撂荒最少,撂荒率为4.7%。(4)以2006年的耕地为基准,有5846.38hm~2耕地持续撂荒十二年,占总耕地面积的3.44%;持续撂荒十年的耕地有6896.89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05%;撂荒在五年以下的耕地有14325.0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43%。(5)安定区海拔在2000-2150m、坡度在6°-15°、距离道路和居民点200m以外的耕地最容易被撂荒。海拔2000-2150m之间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53%,最低占年撂荒的46%,最高占年撂荒的60%;坡度6°-15°之间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55.8%,最低占年撂荒的44.21%,最高占年撂荒的63.37%;距离道路200m以上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60.38%,最低占年撂荒的57.82%,最高占年撂荒的64.30%;距离居民点200m以上的撂荒地平均占年总撂荒的72.9%,最低占年撂荒的67.95%,最高占年撂荒的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