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及南海北部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变形特征研究

来源 :杨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com_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海作为特提斯与西太平洋两大全球构造域系统的共同作用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岩浆活动强烈,其成因及演化历史一直是地学研究的前沿热点。现有的研究表明,南海的形成不是单一动力学机制可以解释的。现有的成因机制,例如碰撞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模型以及地幔柱模型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对于印度-欧亚碰撞缝合线,海南地幔柱初始活动时间和空间位置分布以及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弱化物质如何向东南延伸也存在争议。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南海海盆,越南北部以及中国西南区域,对于华南与越南的构造联系缺乏认识,因而对两大系统交接转换区域的构造背景以及变形机制尚未明确。而大区域尺度的模型则对南海北部分辨能力不足,难以对该区域精细结构进行解释。越南及南海北部作为衔接两大构造体系的交汇地带,其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对了解区域的岩浆活动以及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越南北部及华南南部65个台站2010年全年的连续波形数据,通过背景噪声资料分析和面波成像一步法获得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横波速度结构。检测板测试结果表明模型的横向分辨率大约为100-150 km。成像结果显示,地壳浅部速度呈现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例如,北部湾盆地和莺歌海盆地表现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越南北部、钦州和海南岛表现出明显的高速特征。红河断裂带两侧从中地壳到下地壳存在明显的横波速度差异,其南部呈现显著低速异常特征,而北部呈现高速异常特征,从而为红河断裂带是印支块体与华南块体碰撞缝合线提供了直接的地震学证据。此外扬子块体与华夏块体的速度差异也为解决两者拼合线南段争议提供了参考。对于莺歌海盆地在下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异常我们认为可能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及后撤形成的热地幔物质上涌有关,北部湾盆地以及雷琼区域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高速异常可能是海南地幔柱引起的岩浆底侵冷却后的地壳遗迹。我们联合2010年的背景噪声数据与地震面波频散数据通过直接成像方法进一步获得了越南及南海北部地壳上地幔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地壳部分速度模型与噪声成像结果基本一致。地壳浅部,越南北部的各向异性较强,华南南部的各向异性较弱,而且主要呈现平行于断裂带的各向异性,表明浅部各向异性主要是平行于断层走向的节理面或者结构所形成的,受断裂带运动控制。越南北部和华南大陆上地幔存在大范围低速异常且越南北部低速体跨过红河断裂带延伸到了华南块体下方,这些低速体的形成可能与印度板块东向俯冲后撤以及印支块体下方岩石圈拆沉导致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浅部上地幔近东-西向的各向异性则与印度深俯冲后撤引起的地幔物质上涌有关,上涌地幔物质在岩石圈底部产生横向运移从而形成了近东-西向的各向异性。近东-西向的各向异性向东呈发散趋势则是因为物质运移过程中受到高速体阻挡发生转向形成的,高速体可能是海南地幔柱岩浆底侵作用引起的岩石圈拆沉。对于上地幔高速异常伴强方位各向异性,我们认为可能是保留下来的化石各向异性。而雷琼区域地壳岩石圈的高速异常伴弱方位各向异性,可能与海南地幔柱上涌地幔物质对岩石圈强化效应有关。雷琼区域与周围区域上地幔横波速度和各向异性的差异表明该区域下方可能存在着古地幔柱柱头。综合来看,越南与南海北部浅部的构造和变形主要受控于断裂带走滑运动,上地幔的构造变形则是板块俯冲,岩石圈拆沉以及地幔柱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南海形成机制来说,我们的结果表明海南地幔柱活动,印支块体挤出与古太平洋俯冲后撤都为华南大陆边缘裂解和南海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来源。我们利用重力数据与面波数据联合反演获得越南及南海北部的横波速度结构和密度结构,并与单独数据反演结果进行对比。联合反演速度模型与单独面波反演获得速度模型基本一致,联合成像的结果主要对路径覆盖较差区域的速度进行了调整,两者的速度偏差在3%以内。联合反演密度结构与单独重力数据反演密度结构相比,整体密度分布比较相似,但绝对数值有所差别。联合反演模型对单独数据反演模型局部极值进行了调整,结果相对稳定可靠。利用联合反演所得速度模型正演重力异常与原始重力数据形态基本一致,两者的数据差值在10 mGal以内。不同模型对比结果表明我们获得的速度-密度模型是相互自洽的,能够很好的约束地下介质速度和密度变化。本论文利用不同数据对越南及南海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很好的揭示了区域内的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为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模型参考。
其他文献
阳极CO毒化问题是制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降低成本、提高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蒸汽重整后H2/CO混合气的纯化或者直接使用是PEMFC中降低成本、提高阳极催化剂性能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Rh基卟啉结构是CO电氧化性能最优异的活性位点。基于CO*和OH*吸附的规律,通过调整Rh基单原子催化剂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优化CO电氧化过程中反应物、中间物种及产物的吸附性质,进而探究多种单原子催化剂的
学位
本文介绍一种防导线舞动的装置——扭转抑制型防舞器,着重对这种装置的防舞机理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对设计计算方法作了探讨。
期刊
三叶斑潜蝇 Lirimyza trifolii(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 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双翅目:潜蝇科)是两种为害蔬菜等园艺作物的近缘斑潜蝇。这两种斑潜蝇不断向世界各地入侵扩散,在其过程中还伴随着频繁的种间竞争和取代。昆虫短期暴露于温和低温后其耐寒性显著增强的现象被称为快速冷驯化(Rapid Cold Hardening,RCH),这种现象是昆虫应对温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是一类重要的生物高分子,是所有已知生命形式必不可少的组成物质。随着对核酸的深入研究,具有稳定双螺旋结构的DNA不仅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物材料,已经被用于多种纳米组装体的构建。RNA通常为柔性单链,种类多且在生物体中承担着遗传信息传递及基因表达调节等重要作用。在本论文中,我们提出了基于纳米级核酸结构:DNA纳米线和RNA发夹结构的设计,并将
炔烃官能团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精细化学品和合成药物中,是有机合成中重要的合成中间体。炔丙基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最重要的基础反应之一,是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一种有效策略。不对称催化反应具有直接高效、反应条件温和、立体选择性好、绿色合成理念的优点,在现代有机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发展不对称催化炔丙基化反应的方法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镍催化内炔丙基酯与氧亲核试剂和氮亲核试剂的不对称炔
书画装裱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的传统工艺。书画装裱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传播人类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上墙是书画装裱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序,它是将湿润的裱件贴在裱墙上完成干燥并达到稳定状态的操作,其看似简单却对书画装裱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装裱工艺中,上墙的经验总结虽然是被实践检验过的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认识,但却缺少科学的分析和解释,上墙工序中人们对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组具有广泛抗病毒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根据其染色体定位、基因结构、序列相似性和识别的受体,哺乳动物的干扰素分为Ⅰ、Ⅱ和Ⅲ型。其中,γ干扰素是Ⅱ型干扰素的唯一成员,主要由激活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表达,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Ⅰ型和Ⅲ型干扰素具有多个亚型和相似的抗病毒活性,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在Ⅰ型干扰素中,研究最多的是α干扰素(IFN
随着量子信息技术近些年的迅猛发展,构建量子存储器间相互连接的大规模量子网络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一网络可以应用于量子信息中的诸多热门方向和领域,例如远距离光纤量子通讯,分布式量子计算等。构建它的基础是实现独立量子存储间的远程纠缠。但是目前,纠缠存储器相隔的最远物理距离仍处在公里量级。将存储器间纠缠的距离进一步扩展主要面临以下一些问题。首先,光子作为传输媒介,其波长要与存储器和信道,即通讯光纤,进行匹配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花岗质岩浆作用对于理解陆壳的形成与稳定以及生命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花岗岩整体显示丰富的地球化学多样性。虽然前人已经结合多学科资料评估了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围岩混染等多个过程对花岗质岩浆成分的影响,但是关于花岗质岩浆的晶体-熔体分离机制、热液流体在花岗质岩浆演化和成矿稀有金属元素运移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