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连锁显性低磷血症并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队列研究 二、高、低剂量骨化三醇联合中性磷治疗XLH儿童的前瞻性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f6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X-连锁显性低磷血症并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队列研究[研究目的]X-连锁显性低磷血症(X-linked hypophosphatemia,XLH)是最常见的一类遗传性低磷血症,是由于PHEX基因突变所致血清成纤维生长因子23(FGF23)代谢障碍引起的肾脏磷酸盐消耗性疾病。除外骨骼矿化不良的表现,该病常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yperparathyroidism,HPT),并与疾病不良预后相关。长期磷酸盐治疗甚至出现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而在未治疗的XLH患者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也很常见。目前尚缺乏XLH并发HPT的特征的大型队列研究。本研究旨在充分评估中国XLH患者并发HPT的患病率、临床特征,以及探究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了 2001年到2020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XLH的患者,筛选有我院初诊的血清甲状旁腺素(PTH)和血钙(Ca)数据的患者共165例,分为成人组(≥18岁)和非成人组(<18岁)。收集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生化指标、肾脏B超等临床资料,部分成人患者进行HR-pQCT检查。按照患者初次就诊时的PTH水平,分为HPT组和非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组(Hyperparathyroidism,NHPT)组和是否接受传统治疗分为治疗和非治疗组。比较HPT组和NHPT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生化特征,肾脏钙化、骨骼微结构改变等。综合分析传统治疗、生化标志物、Phex突变类型等对发生HPT的影响。[研究结果]1、XLH队列一般资料:基于165例XLH研究队列(男性:女性约1:2,成人组79例,非成人组86例)。本研究发现本中心XLH患者中的HPT患病率为62.4%(103/165),有1.2%(3/165)的患者符合三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均为非成人患者。成人组患者中有70.9%(56/79)并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均为SHPT,非成人组患者有52.3%(45/86)并发SHPT,成人比例高于儿童。全部患者的PTH中位数为76.4pg/ml(51.5,115.0)。非治疗组与治疗组各有63.4%(45/71)和61.7%(58/94)的患者并发 HPT。2、HPT组与NHPT组比较:HPT组既往接受中性磷治疗的比例更高(68.2%vs 48.1%,P=0.02),治疗时间更长[NHPT组0(0,18)年vs HPT组0(0,25)年,P=0.006];血钙水平中位数更低(2.31mmol/Lvs2.3 7mmol/L,P=0.011);血磷水平中位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 0.65mmol/Lvs 0.60mmol/L,P=0.777,儿童 0.80 vs 0.78mmol/L,P=0.842),25OHD水平水平更低(17.5ng/ml vs 28.0ng/ml,P<0.0001);FGF23中位水平在HPT组更低,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117.95pg/ml vs 95.39pg/ml,P=0.524)。3、HPT组与NHPT组比较:HPT组和NHPT组发生肾脏钙化的比例无差异(17.9%vs 22.6%)。成人HPT组桡骨远端的骨小梁数目更低(0.83±0.16 mm-1 vs 1.14±0.24 mm-1,P=0.002),骨小梁分离度更高(1.24±0.24mmvs0.89±0.19mm,P=0.002),骨小梁的不均一性更高(0.60±0.14vs0.39±0.10,P=0.001),胫骨远端骨微结构参数在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HPT组的肾脏钙化比例相比NHPT组未见差异(17.9%vs22.6%,P>0.05)。PTH水平与骨骼微结构的相关分析,校正性别、年龄、BMI之后,在桡骨远端,PTH水平与小梁骨骨密度呈负相关(r=-0.637,P=0.006),与骨小梁体积分数呈负相关(r=-0.569,P=0.017),与骨小梁数目呈负相关(r=-0.743,P=0.001),与骨小梁分离度呈正相关(r=0.686,P=0.002),与骨小梁不均一性呈正相关(r=0.766,P<0.0001);在胫骨远端,PTH水平与骨小梁数目呈负相关(r=-0.521,P=0.039)。4、PTH与钙磷代谢标志物相关性分析:校正年龄、性别后,所有人群、非治疗组中,PTH水平与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418,P=0.009;r=-0.421,P=0.001);非治疗组与血磷水平呈负相关(r=-0.222,P=0.032),校正年龄、性别后两者无相关性;校正年龄、性别后,非治疗组中,PTH与1,25(OH)2D水平呈正相关(r=0.402,P=0.004),治疗组中两者呈负相关(r=-0.385,P=0.025)。整体分析和亚组分析中,PTH与FGF23、血钙水平均无关。5、传统药物治疗剂量对诊断HPT的价值:骨化三醇治疗剂量对预测治疗1年时发生 HPT 的 AUC 为 0.705(95%CI 0.532-0.877,P=0.035),预测 HPT 发生的最佳临界点为≤23.55ng/kg/d(敏感性72.7%,特异性74.0%)。6、XLH患者发生HPT的危险因素分析:在治疗组,是否发生HPT与中性磷治疗总时间(r=0.247,P=0.006)相关,与性别、Phex基因突变类型无关。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单因素模型中,年龄每增加1岁,发生HPT的OR值为1.026(95%置信区间1.001-1.052,P=0.038);多因素模型中,中性磷治疗时间与年龄比例在0.304~0.635 时,发生 HPT 的 OR 值为 14.028(95%置信区间 1.032-190.66,P=0.047),25(OH)D水平在 17.5ng/ml 以上时,发生 HPT 的 OR 值为 0.154(95%置信区间 0.026-0.924,P=0.041)。[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开展中国XLH患者并发HPT的队列研究,是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国、内外针对该问题最大的队列研究。发现我国XLH患者并发HPT比例较高。PTH升高未增加肾脏钙化风险,但成人患者骨小梁有明显损伤。非治疗组患者HPT发生的可能与XLH患者的FGF23-1,25(OH)2D-PTH之间的异常调节有关。治疗组患者HPT的发生与磷酸盐治疗时间与骨化三醇剂量不足相关,改善25OHD水平可以降低发生HPT的风险。第二部分 高、低剂量骨化三醇联合中性磷治疗XLH儿童的前瞻性研究[研究目的]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肾脏磷酸盐消耗而导致的骨骼矿化异常疾病。骨化三醇联合中性磷的传统药物治疗方法已被应用数十年,且仍为中国及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治疗首选。尚缺乏随机对照研究探索骨化三醇的最佳治疗剂量。本研究的目的及探索不同剂量骨化三醇治疗X连锁显性低血磷性佝偻病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证据支持。[研究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前瞻性的研究方法。对在2017年7月到2018年1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儿童XLH患者进行筛选,共有68例例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高剂量骨化三醇和低剂量骨化三醇两组。两组均采用30mg/kg/d剂量,高剂量组骨化三醇剂量为40ng/kg/d(最小剂量0.25ug/d,最大剂量1.0ug/d),低剂量组给予骨化三醇剂量为20ng/kg/d(最小剂量0.125ug/d,最大剂量0.5ug/d)。中性磷溶液采用我院配方,将Na2HPO4(29g)和KH2PO4(6.4g)粉末溶于1000ml蒸馏水,元素磷含量为779mg/dl。根据随诊的佝偻病评分(RSS)、ALP、PTH和肾脏钙化情况进行剂量滴定法调整分组。临床观察周期24个月,随访5次。主要终点指标为第12个月和第24个月的Thacher佝偻病总分(RSS)较基线值的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碱性磷酸酶变化,血磷、身高Z评分、骨痛VAS评分、牙龈脓肿变化等。安全性终点指标为血钙、24小时尿钙、肾脏钙化和甲状旁腺素水平等。本研究已获得伦理批准并注册。[研究结果]1、共有65例患者(高剂量组35例,低剂量组30例)纳入改良ITT分析(mITT)。两组患儿平均年龄6.12±2.83,基线Thacher评分5.61(2.5,10.0),身高Z评分-2.065±1.05,血磷水平(中位数0.83mmol/L)、碱性磷酸酶水平(中位数537.95U/L)。高剂量组有1人调整为低剂量组,低剂量组有5人调整为高剂量组。最终有53人(高剂量33人,低剂量20人)完成24个月的研究纳入PP分析。2、治疗有效性:高剂量组治疗第12个月Thacher佝偻病评分的平均分较基线下降较低剂量组更明显(高剂量组vs低剂量组,平均分下降数值1.04vs0.17,平均值差值0.87,P=0.049)和24个月Thacher佝偻病评分较基线下降较低剂量组更明显(高剂量组vs低剂量组,平均分下降数1.82vs0.58,平均值差值1.24,P=0.011)。治疗第24个月,两个组患者的身高Z评分相比基线均有显著升高(低剂量组-1.92±0.94vs-2.14±1.05,P=0.021;高剂量组-1.96±1.04vs-2.17±1.03,P=0.002),高剂量组身高Z评分较治疗第12个月也有显著改善(-1.96±1.04 vs-2.11±1.06,P=0.017),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6个月开始至研究结束,高剂量组ALP水平显著低于低剂量组;治疗后两个组血磷均较基线呈上升趋势,治疗24个月时相比基线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高剂量组:0.93(0.77,1.24)vs0.83(0.56,1.44),P=0.001;低剂量组 0.83(0.75,1.28)vs 0.83(0.59,1.24),P=0.013),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骨痛VAS评分和牙龈脓肿发生频率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无显著差异。3、治疗安全性:两组血钙随访期间无显著差异,高剂量组第24个月的24小时尿钙高于低剂量组(中位水平2.36mg/kg/24h vs 1.04mg/kg/24h,P=0.016),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治疗随访期间,高剂量组发生继发性HPT 比例显著低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vs低剂量组,20.0%vs30.0%,P<0.0001)。两个剂量组治疗过程中出现肾脏钙化的患者比例无显著差异(高剂量组vs低剂量组:17.7%vs16.7%,P=0.540)。[研究结论]骨化三醇加中性磷治疗对中国儿童XLH患者整体安全有效。相比骨化三醇低剂量组(20ng/kg/d),高剂量组(40ng/kg/d)的更为有效,同时安全性良好。据此,本研究推荐使用高剂量骨化三醇联合中性磷合剂治疗儿童XLH。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远处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抑制转移及减少远处转移灶的大小和数量,降低肿瘤负荷,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是肿瘤细胞的转移并不完全由肿瘤细胞决定。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转移及在远处脏器的定植也有重要作用。其中肿瘤相关性成纤维细胞(cancer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是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微环
背景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增长,我国心衰的卫生经济负担与日俱增。提高心衰的医疗质量,优化管理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是应对未来疾病负担的重要对策。药物治疗是心衰管理的基石,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是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严重的弥漫性肺部疾病。尽管目前机械通气和药物(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凝药等)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ARDS平均病死率仍然超过40%。因此深入研究ARDS内在机制和新的临床治疗靶点可能是治疗的关键。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ARDS重要的病理过程,在ALI
目的:1.根据已有的外鼻测量学指标,建立适用于汉族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的外鼻测量体系;2.探讨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在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中的效果;3.探讨肋软骨鼻翼环形移植物在修复单侧鼻缺损中的效果;4.探讨组织工程软骨在鼻再造术中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方法:1.以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50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位,女性32位。针对单侧唇裂继发鼻畸
第一部分 Liddle综合征上皮钠通道基因新致病突变的鉴定及临床研究研究背景:Liddle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单基因高血压病,由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基因致病突变所致。临床上常表现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低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低醛固酮和低肾素水平。高血压发病较早,多在儿童期内发病。由于临床表型异质性明显,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基因检测为Liddle
背景:肌炎特异性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中发挥重要的价值。合并快速进展性肺间质纤维化(rapid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P-ILD)的 IIM 患者死亡率高,预后较差。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Gal-9)在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
第一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究乳腺癌骨转移的生物学过程研究背景:相对于其他类型恶性肿瘤而言,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较长,骨转移事件的发生在罹患乳腺癌的患者中也尤为常见,并可诱发多种骨骼相关事件致使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探究乳腺癌骨转移进程的发病机制和分子调控网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目的:应用全基因表达谱结合EMT和BMP相关基因探究乳腺癌转移过程中差异基因表达特点。建立伴发骨转移的乳腺癌ceRNA网
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当前导致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病因。一级预防对于减轻脑卒中造成的沉重健康负担至关重要。采用可靠的风险评估工具,准确识别人群中的高危个体,开展针对性预防干预是脑卒中一级预防的关键环节。目前,基于性别、年龄、血压及降压药治疗、是否吸烟、是否患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构建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脑卒中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目前广泛应用的
背景与目的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TRA)应用于心脏介入领域已有30余年历史,相关研究显示TRA具有较大优势,是该领域股动脉入路(trans-femoral access,TFA)的一种有效替代手段。尽管近年来TRA在外周介入领域应用有所增多,但国内很多医疗机构尚未开展这一技术。为了其在国内的进一步推广,有必要对其优劣性进行再评估,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评价TRA行
第一部分能谱CT对喉和下咽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的研究目的:评价能谱CT参数对喉和下咽鳞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鉴别诊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85例喉和下咽鳞癌患者的113枚淋巴结(转移组65枚,非转移组48枚),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能谱CT扫描,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为鳞癌。利用能谱CT后处理软件获得碘基物质浓度(IC)、水基物质浓度(WC)及能谱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