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种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ka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及品质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已由曾经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明确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黑龙江省的分布、病菌种类、毒性分化及遗传多态性,本试验于2014年、2015年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黑河市以及伊春市10个地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进行了病原鉴定,研究了病菌的毒性分化以及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如下:(1)从采集的病叶上分离获得156个致病菌株,经形态及分子鉴定,确定4种病原菌分别是:新月弯孢C.lunata 不等弯孢C.inaequalis、棒状弯抱C.clavata以及苍白弯孢C.pallescens。其中C.lunata 87株,占总数的55.8%;C.Clavata 23株,占总数的14.7%;C.Inaequalis 26株,占总数的 16.8%;C.pallescens 20株,占总数的 12.8%。新月弯孢C.lunata致病性最强,为黑龙江省优势种。(2)在10个玉米品种(系)中筛选出先玉335、鹏城9号、垦粘、黄早4、德美亚2号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鉴别寄主。根据5个鉴别寄主对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感反应的不同,将新月弯孢菌划分为15个生理小种(CL1~CL15),优势小种为CL2;棒状弯孢菌分为12个生理小种(CC1~CC12),优势小种为CC2、CC11;不等弯孢菌分为11个生理小种(CI1~CI11),优势小种为CI2、CI9;苍白弯孢菌分为8个生理小种(CP1~CP8),优势小种为CP6、CP7。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于不同地区的优势生理小种存在明显差异。(3)对SS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为:0.2mmol/LdNTP2.0μL,2.0μmol/L 引物 1.0 μL,30 ng/μL 模板 DNA,2.5 U/μL Taq DNA 聚合酶 0.5 μL,10×Buffer 3.0μL,ddH20 11.5μL。(4)选取10对SSR引物在156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株中共扩增出4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共30个,多态性位点比例为69.8%。基因多态性位点主要分布在450bp~650 bp之间,550 bp~600 bp区间基因分布频率较大,有效等位基因在1.9318~1.9434之间,期望杂合度在0.4831~0.4845之间,Shannon信息指数在0.6703~0.6751之间。聚类分析得知,同一种菌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未归于一个类群;同一种菌同一生理小种的不同菌株,也未归于一个类群,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遗传多样性与菌株地理来源及毒性分化未呈现相关性。
其他文献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电力贸易结算的公平与公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进行电量统计关键设备的互感器,其检定工作也日趋频繁,而为互感器检定提供二次负荷的互感器
蚬壳花椒(Zanthoxylum dissitum Hemsl)是我国是十分珍稀的药用植物,因其根、茎、叶均可入药,有解毒消肿、散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目前主要被用于多种中成药生产原材料。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即河蟹、大闸蟹,在我国淡水养殖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近年来,伴随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迅速增加,中华绒螯蟹
针对近年来罗非鱼养殖业中饲料成本不断攀升、高投饲量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压力升高、养殖池沉积量增加、有效养殖空间不断被压缩等难题,研究人工小生境(放养规格22.14±5.3
目的:神经嵴干细胞(neural crest stem cells,NCSCs)是一种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从神经嵴分离,并分
为了解北部湾细基江蓠繁枝变种自然群体的生长和氮营养特征,本研究采用现场观测方法分别对东兴、北海和深圳海区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群体生活海区的水质、藻体生长及其总氮、总
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化疗、放疗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甚至部分肿瘤产生了耐药性。为了优化治疗肿瘤
目的:明确褪黑素(Melatonin,MLT)对氰戊菊酯(Fenvalerate,FEN)胚胎期暴露所致斑马鱼发育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1)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和计算斑马鱼存活率和畸形率;(2)自发运动
在我国和转基因油菜(Brassica napus)亲缘关系较近的杂草是野芥菜(Brassica junceavar.gracilis)。20世纪末野芥菜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如今已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广泛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而导致人地矛盾比较尖锐的基本国情,使得许多坡地资源被开发成坡耕地,加上重用轻养的管理习惯,致使大多数坡耕地水土流失和退化严重。随着农业机械化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