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Ni、Ce掺杂的LaFeSi合金的微观结构及磁热性能研究

来源 :南昌航空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cu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a Zn13型La(Fe,Si)13合金是最典型的巨磁热合金,具有环境友好、组成元素便宜、滞后小等特点,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针对常规LaFeSi基合金退火时间长和居里温度低的不足,研究了制备技术调整、工艺优化及元素掺杂对LaFeSi合金微观结构和磁热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了具有优异磁热性能的LaFeSi合金。首先,通过电弧熔炼和熔体快淬技术分别制备了La Fe11.8Si1.2合金铸锭及薄带。对于合金铸锭,研究表明,相比于炉冷,淬火工艺更能有效抑制α-Fe相的析出。等温磁化曲线研究显示,淬火合金中发现有明显的巡游电子变磁转变现象。Arrott曲线呈现出具有明显一级相变特征的“S”型。相比于炉冷铸锭,淬火合金的性能更为优异,其最大磁熵变、居里温度和制冷能力分别为15.31 J·kg-1·K-1、193 K和310.62 J·kg-1。对于合金薄带,其在退火8 h时,合金薄带的磁热性能最佳,其最大磁熵变、居里温度和制冷能力分别为22.62 J·kg-1·K-1、209 K和423.07 J·kg-1。较高的1:13相含量和巡游电子变磁转变现象是合金薄带具有优异磁热性能的主要原因。通过熔体快淬技术制备了La(Fe0.99V0.01)11.8Si1.2合金薄带,探究了V掺杂对合金薄带微观结构和磁热性能的影响。退火工艺研究表明,随着退火时间的提升,1:13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EDS能谱表明,1:13相和α-Fe相均有V元素的存在。居里温度研究显示,V掺杂可以有效提高合金薄带的居里温度,最高为退火10 h的233 K。此外,V的添加会明显弱化巡游电子变磁转变,使得磁转变从一级相变向二级相变转变。快淬速度研究显示,30 m/s所制备的合金薄带,在退火10 h时的磁热性能最佳,其最大磁熵变、居里温度和制冷能力分别为10.01 J·kg-1·K-1、225K和249.16 J·kg-1。整体上,V掺杂并不利于1:13相含量的提高,也是其最大磁熵变不高的主要原因。最后研究了Ni、Ce掺杂对LaFeSi合金薄带微观结构和磁热性能的影响。Ni掺杂研究发现,Ni已进入1:13相,导致Fe-Fe距离增加,铁磁交换作用增强,居里温度因此明显提升,其中6 h退火所制La(Fe0.98Ni0.02)11.8Si1.2合金的居里温度最高,为249 K。等温磁化曲线研究发现,Ni掺杂量的增加会弱化巡游电子变磁转变现象,磁转变性质由一级相变向二级相变过渡。成分和工艺优化结果显示,10 h退火所制La(Fe0.98Ni0.02)11.8Si1.2合金的综合磁热性能最为优异,其居里温度、磁熵变和制冷能力分别为225 K、11.45 J·kg-1·K-1和319.90 J·kg-1。Ni、Ce共掺研究显示,随着Ce含量的增加,1:13相的含量都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且最高含量都在退火10 h所获得。1:13相和富La相中均可探测到Ce元素的存在,Ce在1:13相对La的替代会引起晶格收缩,导致铁磁交换作用减弱,是Ce掺杂合金薄带居里温度下降的原因,其居里温度从未添加Ce合金的225 K降低至y=0.3的194 K。Arrott曲线研究显示,随着Ce含量的增加,Arrott曲线中“S”型特点弱化,表明Ce含量的增加使样品的磁性转变由一级相变向二级相变进展。适量Ce的掺杂有利于最大磁熵变的的增加,从未添加Ce合金的11.45 J·kg-1·K-11增加至y=0.1合金的12.12J·kg-1·K-1。工优和成分优化研究表明,10 h退火所制La0.9Ce0.1(Fe0.98Ni0.02)11.8Si1.2合金的综合磁热性能最为优异,其居里温度、磁熵变和制冷能力分别为217 K、12.12J·kg-1·K-1和318.72 J·kg-1。
其他文献
硫代硫酸盐无氰镀银工艺已在企业得到初步应用,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工作电流密度小,镀液与镀层性能稳定性差。本文对硫代硫酸盐无氰镀银工艺进行初步优化,旨在提高工作电流密度上限,改善镀层性能;为了控制工艺的稳定性,保证镀层的质量,重点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铜离子、亚铁离子对镀液与镀层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化学工作站、SEM、XRD等仪器分析了银离子电沉积过程,镀层的微观结构、外观、导电性和抗硫性等性能,主
学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各国对于飞机的性能要求不断向着高性能、轻重量、维修费用低等方向发展,因此对于航空材料的选择和飞机零件制造的工艺设计要求越来越高,新工艺的开发迫在眉睫。本文采用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在航空领域被广泛运用的7075铝合金开展了电脉冲辅助时效成形工艺试验研究,将电脉冲引入传统时效成形工艺中,利用电脉冲的非焦耳热效应对铝合金材料内部组织进行影响,主要探究了电脉冲幅值大小以及电脉
学位
热障涂层因其高效的隔热防护性能,被列为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传统热障涂层制备技术存在一些典型缺点,例如大气等离子喷涂技术(APS)制备的层状结构涂层抗热震性能较差,而采用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EB-PVD)制备的热障涂层呈柱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应力容限,但其热导率高、沉积效率低。目前新型的制备技术等离子喷涂-物理气相沉积(PS-PVD)能够通过工艺调节制备高孔隙率羽毛柱状热障涂层,
学位
海洋工程材料存在着巨大的腐蚀和生物污损等现象,因而迫切需要研发环保有效的海洋防腐防污的新材料。“荷叶效应”的超疏水涂料和仿猪笼草结构的超滑涂层,能够有效地延缓腐蚀和降低海洋生物污染。本论文将碳纳米管负载缓蚀剂与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锌复合制备超疏水涂层;碳纳米管负载纳米二氧化铈,然后在其表面注入润滑剂制备超滑涂层,利用超疏水表面对腐蚀介质的阻隔作用和缓蚀剂释放抑制腐蚀。另外,利用超滑表面对海洋生物的润滑
学位
锌镍(Zn-Ni)合金镀层因具有良好耐腐蚀性、高结合力、低氢脆性及优良的装饰性而逐渐替代锌镀层。目前,较主流的碱性电镀锌镍合金体系存在电流效率低、添加剂用量高及在高碳钢和铸铁件表面不易镀覆的问题,而新开发的酸性工艺体系却能有效弥补以上缺点。酸性锌镍合金电镀体系中各工艺因素及添加剂对电沉积过程、镀层相成分、表面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针对酸性氯化物锌镍合金电镀体系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研究。首先,
学位
TA15合金是一种近α型钛合金,兼具了α和β钛合金的良好特性,已广泛应用于大型航空承力构件中。然而,此类构件具有尺寸大、结构复杂等特点,且合金的塑性差、加工范围窄,若采用传统整体锻造方式对设备吨位要求非常高。等温局部加载近β锻为成形此类构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途径,可实现“小设备干大活”的目标。但在等温局部加载过程中,分块模具的交替加载导致不同变形及保温区域的微观组织演变异常复杂,尤其在两个或两个道
学位
航空发动机轮盘作为发动机核心部件,建立轮盘检测可靠性体系对于对保障发动机的安全性十分重要。本文建立了刻槽电连接仿真模型,探讨了模型参量因素对涡流检测信号的影响,制备了闭合裂纹缺陷,进行了闭合裂纹的涡流检测并分析其涡流特性,开展了轮盘缺陷涡流检测可靠性的仿真与试验研究,建立了人工刻槽与闭合裂纹的数据传递函数,实现了对现有涡流检测系统可靠性的评估。首先,针对闭合裂纹缺陷特性,建立刻槽电连接仿真模型,根
学位
随着飞行器件向高性能、高寿命与复杂化方向发展,航空结构材料的设计理念由过去的“安全-寿命”转变为现代的“损伤容限设计”。TC21钛合金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高强度钛合金,在航空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钛合金网篮组织中片状α相所占比例大,片状α相含量、厚度及长宽比对合金的综合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热加工过程中温度、时间、冷却速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片状α相形成和演化过程极其复杂,显微组织特征参数难
学位
随着高度集成化电子设备在社会生产中的普及以及人类对电子通讯设备的依赖使电磁波污染问题异常严重,同时打造军事强国也对国防事业的隐身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研究开发具有“薄、宽、强”特点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刻不容缓。碳化硅(Si C)具有优良的热学和电学性能,同时具有抗辐射和吸波等特殊性质,能够满足电磁吸波材料的要求,因此作为一种吸波剂被广泛发展并得到应用。然而,只使用普通Si C作为吸波剂可能导致吸波
学位
含硫活性镍作为一种电镀镍阳极原材料,由于电化学活性高,溶解均匀等优势,在电镀镍生产当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含硫活性镍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在国内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本文选用国产含硫活性镍和进口含硫活性镍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多种材料表征分析技术(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并结合电化学分析测试技术,对比研究两者的组织结构、电化学溶解行为以及对电镀镍层特性的影响。主要的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