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基于1940年毛泽东关于文化问题的基本观点,分析1949-2009年中国教育学知识的演变,关注知识的生存状态及其基本走向。论文并不着意于勾画1949-2009年中国教育学知识的全景,而是着力于分析知识的纵向变迁,注重知识演变的微观分析。因此,论文选取1949-2009年各个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教育学教科书作为知识的载体,先考察与其相关的知识场景,勾画其知识概貌,后分析其核心概念、范畴以及相关命题的演变,包括教育的起源、教育、教育目的。
基于所选取的研究视角,论文把1949-2009年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一)“苏化”中的教育学(1949-1956年);(二)“中国化”中的教育学(1956-1976年):(三)“恢复、重建、发展”中的教育学(1976-2009年)。其中,第二个阶段又可细分为:1.“教育革命”中的教育学(1956-1960年):2.“夹缝”中的教育学(1960-1966年);3.“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学(1966-1976年)。第三个阶段又可细分为:1.“拨乱反正”中的教育学(1976-1985年);2.“经济浪潮”中的教育学(1985-2000年);3.初现“文化追求”的教育学(2000年至今)。
论文的分析表明,1949-2009年中国教育学知识的基本走向呈现为“政治--经济--文化”(虚线表示尚未完全实现,仅“初现”),即从“为政治控制”转向“为经济服务”,再初现“文化追求”。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学依附于政治、经济,但教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不能为人的主观意志所左右,外力的干涉终究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其独立地位。教育学的这一特性与其文化属性密切相关,并成为对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教育学最终会回归其文化本色。
文化反思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教育学摆脱对政治、经济的依附,回归教育学本身,凸显其能动性,尊重其自主性,维护其独立地位。笔者认为这是文化反思的首要目的,也是中国情境下“文化研究”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