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格局的吕梁山土地生态风险评价及安全格局构建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23456_g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梁山位于黄土高原东岸,作为山西省的生态屏障,也是省内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因其地理位置特殊,区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长期以来受到高度关注。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的生态风险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区域生态安全隐患加大,影响山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利用吕梁山2000、2010和202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社会经济等数据,基于景观生态学和遥感原理,运用Arc GIS10.2、Fragstats4.2、IDRISI、Geoda、SPSS23.0等工具,分析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评价其生态风险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构建吕梁山生态安全格局,并对生态安全格局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吕梁山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最大。2000-2020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逐年增加。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差异显著,综合土地动态度均低于1%,土地利用程度增强。从土地利用转移类型来看,不同土地景观类型均出现不同程度和方向上的转化,其中耕地为主要转出类型,林地和建设用地则是主要转入类型。从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来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变化类型,建设用地空间迁移距离最远,为21.33km;整体景观在纬向上移动的距离大于经向。(2)土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从类型水平来看,吕梁山的主要景观类型是林地和草地。破碎化程度最高的是草地,最低的是水域。斑块外部边缘和内部构造呈现出复杂性和不规则性。从景观水平来看,区域内景观异质性变化明显,内部空间结构向多样化发展。从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看,受到多因素影响,吕梁山景观形状更为复杂和不规则,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异质性程度上升,各类型间不断转化,变化更为活跃。(3)土地景观生态风险特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吕梁山平均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3296、0.3293、0.3181,生态风险呈下降趋势。低生态风险区分布于北部管涔山、云中山及其周边县区,中部关帝山、南部火焰山及附近地区,逐渐向西部延伸。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耕地以及部分耕、草地相间分布区,多是坡耕地。高风险区分布在靠近省会城市的区域以及晋北地区。不同时期吕梁山土地景观生态风险各等级间出现相互转化,以部分中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转化为主,带来整体风险水平的降低。(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吕梁山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是4959.257亿元、5027.983亿元、5092.736亿元,服务价值呈递增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中占比最高的用地类型依次是林地、草地和耕地。从结构变化来看,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这两项功能的价值降低,其它功能有所增加。土壤形成与保护功能的价值量最高,占吕梁山服务总价值的20%以上;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增加量最高,20a间共增加28.284亿元。从空间变化来看,高、中、低价值区的空间分布与低、中、高生态风险区基本一致。各价值等级间相互转化,低价值向中等价值的转化促使整体服务价值的提高。(5)土地景观风险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相关性分析在2000、2010和2020年,风险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Spearmen相关系数分别为-0.665**、-0.674**、-0.683**。二者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别为-0.333、-0.357、-0.362,空间聚集程度减弱,分布更为离散。吕梁山局部空间相关性呈现5种模式,不显著、低风险-高价值、低风险-低价值、高风险-高价值和高风险-低价值。其中不显著区域面积占比50%以上,以零散分布的耕地及草地为主。低风险-高价值和高风险-低价值区的空间集聚也较为明显,与生态风险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分布基本一致。(6)土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先通过景观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接度评价,识别出吕梁山重要生态源地。再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重力模型对潜在廊道进行划分,识别出重要廊道、一般廊道和节点,构建吕梁山2020年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及其周边,呈南北走向。潜在生态廊道全长约459.855km,总面积约636.35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5%。其中14条重要生态廊道,15条一般生态廊道。重要生态廊道分布在吕梁山脉北部和中部,其中一条重要廊道连接南北两端贯穿整个研究区,连接大部分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识别出25个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和中部,可作为物种迁徙时的“踏脚石”。从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和生态节点布局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对吕梁山“五区一带”生态安全格局。
其他文献
人脸表情是在人类交流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人脸表情进行分析与识别能有效理解人类的行为意图,在人机交互、智能监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人脸表情识别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实验室环境转移到非受控的自然环境,面临着表情强度微弱、光照变化、人脸遮挡等难点。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利用深度学习建模高度非线性问题的能力,通过搭建与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提升现实环境下的人脸表情识别的准确率和鲁棒性。本文围绕基于深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大量农村人口进城,经济收入得以增加。但是,“人地分离”、“人走房空”,“空心村”现象也随之出现。农村宅基地闲置同城镇建设用地紧缺之间的矛盾,已经严重阻碍了城乡融合,迫切需要进行盘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具有资源、资产、资本的三重属性,因此,本文将从该角度切入,研究农户盘活闲置宅基地的意愿。全文共有七个章节,第一章对闲置宅基地盘活利
学位
在倡导低碳、碳中和理念的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加强对生态空间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自然资源利用趋于紧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现象的出现,生态空间逐渐受到侵扰,这既不利于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妥善协调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城市建设和生态安全保护两者之间的冲突、促进生态—经济空间协同发展显得更为关键。构建生态网络既可以促进生
学位
<正>侵华日军"731"细菌部队进行细菌试验人员之来源大部分是由关东宪兵队"特殊输送"的。所谓"特殊输送",就是侵华日军关东宪兵队所属各宪兵队、宪兵分队、宪兵分遣队,将秘密逮捕的反满抗日者直接进行秘密审讯,然后将审讯报告逐级上报关东宪兵队司令部,经司令官批准并下达"特殊输送"的指令后,秘密地将其输送给"731"部队,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试验,直至残暴地杀害。从1938年至1945年,"特殊输送"人员
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构成了乡村治理的关键环节,亟需在完善和提升乡村治理的宏观框架内进行整体升级。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物质基础,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集体经济组织则是借助“一肩挑”的干部任职方式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两项举措,嵌入乡村治理场域中,与乡村权力配置和运行方式相互作用,对乡村治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ZX村为
学位
新时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要求国土空间更高强度开发,进而导致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显著重构。国土空间冲突加剧、土地资源利用粗放、建设用地扩张无序、优质耕地被占用的现象普遍,各类自然资源耗竭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国土空间开发进程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限制国土空间开发的主要因素,而国土空间开发无序也带来各种各样资源环境问题,如资源约束趋紧、环境质量恶化、
学位
表情是人际交往过程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也是情感计算中一个流行的研究领域。目前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无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自然环境下的表情数据集中都取得了不错的表现。但这些方法一般基于通用的图像分类网络,因此往往需要大量的参数进行实现;其次表情识别的环境是多变的,但这些网络并没有很好的特征提取的方法;另外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表情识别任务,人工设计一个性能良好的表情识别模型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验指导。因此
学位
报纸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建设上,致使城乡经济长期处于非均衡化的发展态势,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日渐集约紧凑,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点用地持续扩张等问题日渐严重,人地矛盾不断制约农村发展,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农村人地关系的直接表现形式,实施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对区域农村发展模式具有宏观调控作用。故本研究从市级角度出发,根据研究区的地方特色以及发展状况
学位
治理有效是乡村治理提出的重要目标,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对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和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创新治理实践呈现多元化态势,其中以“道德银行”模式为载体的治理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从历史脉络和政策变迁两个方面,梳理出基层政村关系大致分为依附性、竞争型、协同型三个阶段,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内在要求。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根据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