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catenin在淇河鲫抵御病原感染和调节肠道菌群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17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一个古老而又保守的信号通路,参与机体的多种生命活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哺乳动物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通过与NF-k B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硬骨鱼类是缺乏特异性免疫系统的低等脊椎动物,免疫性能相对不完善,因此天然免疫在硬骨鱼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该信号通路在硬骨鱼类免疫调节中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用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淇河鲫,检测此过程中β-catenin的表达变化;与此同时,使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FH535阻断该信号通路,观察鳃、肠、肝脏以及肾脏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检测先天性免疫因子、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并检测鳃、肠以及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最后,比较嗜水气单胞菌侵染抑制剂处理后淇河鲫死亡情况,并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同时对抑制剂处理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检测,以探究β-catenin在硬骨鱼类免疫中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Real-time与WB结果显示,β-catenin在淇河鲫的脑、鳃、肾脏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脑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鳃、肠、肝脏等组织次之。嗜水气单胞菌侵染后,β-catenin在免疫组织鳃、肾脏、肝脏中表达量均升高,暗示β-catenin可能在淇河鲫免疫调节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使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FH535抑制β-catenin的表达活性,结果显示β-catenin在鳃、肠、肝脏、肾脏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HE染色结果显示,淇河鲫鳃、肠、肝脏以及肾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除此之外,先天性免疫因子(c3、defb3、clyz、ifnγ)表达显著降低,炎症因子(NF-k B、TNF-α、IL-1、1L-8)表达量显著升高。ELISA结果显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以及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显著降低,MDA的含量升高,表明淇河鲫抗氧化能力受到影响。以上结果表明β-catenin在淇河鲫免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3.为进一步明确β-catenin在淇河鲫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分别对FH535处理与未处理的淇河鲫进行嗜水气单胞菌侵染实验,统计并比较淇河鲫死亡情况,并对鳃、肠、肝脏、肾脏四个免疫组织中的炎症因子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在β-catenin的表达受到抑制后,淇河鲫在遭受病原体入侵时死亡个体明显增加,说明抑制剂处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淇河鲫的免疫系统,降低了其抵御外界病原菌感染的能力。此外,嗜水气单胞菌侵染显著提高了炎症因子NF-k B、TNF-α、IL-1和IL-8的表达量,抑制剂处理后,β-catenin的表达受到抑制,以上炎症因子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FH535处理后NF-k B信号通路中的大多数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嗜水气单胞菌入侵后被激活,因此猜测淇河鲫的β-catenin可能通过抑制NF-k B信号通路的活性进而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4.对抑制剂处理后淇河鲫的肠道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shanno指数在抑制剂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在β-catenin表达被抑制后淇河鲫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同时测序数据显示heip指数也呈现出下降趋势,暗示β-catenin表达被抑制后肠道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不均匀。通过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对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抑制剂处理导致淇河鲫肠道微生物群中优势菌群的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态受到干扰。以上结果说明β-catenin表达的抑制使得淇河鲫肠道微生物群出现紊乱。综上所述,淇河鲫β-catenin在病原体入侵后机体的免疫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抑制β-catenin表达导致淇河鲫的免疫相关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先天性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变化,抗氧化能力下降,肠道微生物群发生紊乱,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损害的能力下降,同时NF-k B信号通路相关炎症因子被激活,表明在硬骨鱼类中β-catenin可能通过抑制NF-k B信号通路的活性调节机体的炎症反应,来参与机体天然免疫过程。
其他文献
由于根系生长于土壤之中,其表型研究相对于地上部分的研究难度远远加大。传统的根系观测方法,如从介质中挖掘并洗根或者如沟槽剖面法等观测方法对作物根系破坏性较大,难以保证待观测材料的完整性。此外,由于根系脱离介质易于变形,传统观测方法也不能保证取样后的材料形态相对于其在土壤等介质中的形态不发生改变。以上两点,一度限制了植物根系的表型研究。近年来随着MRI、XCT成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运用,植物根系的原
学位
光温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PTGMS)作为一种重要的种质资源,其光温诱导的雄性不育性发生过程和不育性稳定性一直是两系杂交水稻基础研究的热点。培矮64S(PA64S)是我国两系杂交水稻应用面积较大的光温敏不育系之一,其花粉育性受光照和温度调控,但育性受温度调控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选用不同育性临界温度的PA64S近等基因系PA2364S、PA2864S为材料,通过对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育性差异植株花药细胞
学位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提高稻米铁、锌等微量元素含量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对有色稻品系“罗田红米”叶面喷施Fe SO4后显著提高了籽粒铁含量,同时也促进籽粒中锌等其它微量元素含量提高,但其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用两种籽粒铁含量差异的水稻材料“罗田红米”、9311为材料,结合Fe SO4、Zn SO4叶面喷施处理进行了籽粒发育过程中铁、锌、铜、锰、镉积累量和TMT定量蛋
学位
鲫(Carassius carassi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种,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导致其出血症频繁发生。本研究以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鲫为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病鱼临床主要表现为鳃部出血、眼球突起、腹部两侧有鳞片脱落、肛门红肿并出现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部分鳃小片断裂、坏死和脱落,呼吸上皮脱落,鳃部黏液细胞增多;通过AB-PAS染色法显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鲫鳃
学位
鲤(Cyprinus carpio)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鱼种。2020年我国鲤养殖总产量为289.7吨(自《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约占国内淡水养殖总产量的9.6%。随着养殖产量的不断提高,鲤养殖中病害频发,对鲤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揭示鲤免疫系统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分子机制,研制疫苗和免疫增强剂,以有效防控鲤重要疾病的发生,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细胞因子(Cytoki
学位
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明确不同氮肥类型对稻油系统作物产量、氮肥吸收效率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减缓温室效应、提高作物氮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探索出一种效益最大化的氮肥配施模式。本研究设有五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无机氮肥+生物炭(IB);(3)无机氮肥+炭基肥(IS);(4)无机氮肥+有机氮肥(IO);(5)单施有机氮肥(O)。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炭添加处理显著降低温室气
学位
铜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铜含量超标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可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冬闲田广泛种植,对于土壤中过量的铜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红麻是我国重要的纤维作物,种植于铜污染土壤,仍能保持生物量大、生长速度快和经济价值高等特点。在铜污染土壤实行冬春季种植油菜,夏秋季种植红麻的方式,达到提高种植效益和增强修复土壤的效果,前期研究表明施用磷肥可强化麻类作
学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这种技术实现了对不同事物的辨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也需要对目标下属子类别进行区分。因为缺乏对专家知识的了解,人们无法准确辨识目标下属子类别,仅通过传统图像识别方法也很难准确识别目标下属子类别,如何改善识别方法使其能准确识别目标下属子类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图像识别方法旨在识别“猫”和“狗”这种从形态和样貌等方面易于区分的类别,与传统图像
学位
黄河鲤是中国北方地区主要经济鱼类,蕴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北方地区婚嫁、生子、升学等宴席的必备食材。近年来,在黄河鲤养殖生产上出现肌肉质构特性下降、口感变差、营养价值下降等品质问题,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导致市场价格长期低迷,时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随着全球鱼粉供应趋紧和价格上涨,为控制养殖成本,许多商业饲料含有大量甚至全部为植物性蛋白,加剧了黄河鲤肌肉营养价值与口感的下降,且植物性饲料中极
学位
益生菌作为安全、有效的微生态制剂,可显著提升养殖动物的免疫能力,越来越受到水产养殖行业重视。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作为安全的食品级益生菌,在人类食品和陆生养殖行业中已有颇多研究。但由于陆生动物肠道环境与肠道土著菌群和水产动物有着较大差异,陆生动物源的乳酸菌对鱼类发挥的益生效果良莠不齐。故本研究选择从健康鲤(Cyprinus Carpio L.)的肠道中分离出具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