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贝克特《瓦特》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y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萨缪尔·贝克特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同时,作为第一位重要的后现代小说家,他在作品中高举消解传统形式和主体意识的大旗,突出对人性的关切,为世界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瓦特》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在他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上都是处于一个转折时期,因此对于梳理贝克特小说的发展以及其文学理念的确立,研究《瓦特》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立足于挖掘文本叙述结构和主题思想的不确定性,关注作者对写作内容与形式的探索及通过意识和语言的解构来实现主体消解的努力,体现其写作的后现代性走向。文本中的叙述结构呈破裂的环形结构,处于不断的自我重复和否定当中;叙述的声音断断续续,彼此交织;叙述话语充斥着多重不确定性因素,极大地考验和挑战着人类语言和知识的真实。与此相呼应,人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地经历着身体与精神的分离,最终陷入潜意识的漩涡之中,无法分辨事实与想像,外部世界与精神世界。主体身份的模糊不清与人际身份认同的失败造成了个人认知系统的紊乱和语言表征作用的消逝,从而使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消解。贝克特遵循着“形式即是内容,内容即是形式”的创作原则,为此他尝试一切可能的形式,甚至对形式本身也进行不断的解构。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思想和理性推理手段被加以极端的利用,推动《瓦特》走向不确定性。随着理性作为知识的根基的消解,贝克特认为混乱是一切事物得以存在的载体,而无能或虚无则成了世界的本质,这也是艺术家所追寻的。后现代话语或后现代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这一传统,力求体现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同前期作品不同的是,在《瓦特》中外部世界的关联被逐步切断,转而聚焦个人意识的探索;语言的能指链处于动荡的状态,语言的表征能力和区分能力被极大地削弱,因而话语所传达的是一种“无法表述性”或是一种“沉默”。在这个充斥着不确定性和虚伪的世界中,个人的自我探索注定是一次失败之旅。事物存在的无意义以及不可企及性一次次挫败了人类的努力,即便如此,人类还是踏上了等待与奋斗的征程。
其他文献
《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1861)是查尔斯·狄更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建构了一系列二元对立如“自我/他者”,表现出了狄更斯作品中隐含的帝国主义思想。《杰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将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上了日程。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中关于文本的开放性和阐释的不可穷尽性理论对译者的主体作
同义反复是一种特殊且有趣的语言现象。在一个同义反复话语中,其主语和宾语由相同的语言成分组成,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虽然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看起来没有表达任何新的
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歧义现象不可避免。二语学习者对歧义现象的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效果,影响到包括听力理解力在内的多种语言能力的发展。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歧义容忍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和心理空间理论为理论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从认知视角对英汉比较关联构式中的“The Xer the Yet”和“越X越Y”两个构式进
利维斯曾评价说《诺斯托罗莫》是康拉德“再现异域生活的最高成就”;评论界也将《诺斯托罗莫》推举为康拉德最伟大的作品。在主题方面,Eloise Knapp Hay认为《诺斯托罗莫》甚
尽管幽默理论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都已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学科,幽默翻译这门综合学科却没有引起翻译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对幽默翻译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寥寥无几。为填补这一空缺,本
约翰·邓恩,英国17世纪最著名的诗人之一,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才华横溢且多产的作家,其作品包括爱情诗,哀歌,讽刺诗,宗教诗,散文,布道文等。阅读邓恩的作品
元认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近年来语言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元认知,使其成为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外语学习中,阅读理解是
合成孔径雷达图像的相干斑噪声抑制是SAR信息处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典的Speckle噪声抑制通常作为一个处理模块集成在软件中,但现有软件代码封装无法二次开发.针对文中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