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血管模型的中医脉象分析及球囊反搏术的仿真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qwer5458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脏是心血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当正常心脏功能发生障碍时,静脉回心血液无法正常泵出心脏,导致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各种心血管疾病。瓣膜性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瓣钙化,二尖瓣反流等。研究瓣膜在健康和病理情况下心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为预测瓣膜性心脏病提供指导作用。而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均会发展为心力衰竭,主动脉内加入球囊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疗法之一。但传统的球囊反搏术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主动辅助心脏,心输出量增加不大,辅助程度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在升主动脉放置球囊并在其后加瓣膜的治疗方法,并与仅在升主动脉处耦合球囊的传统方式进行对比,通过数值仿真探究新疗法对心力衰竭的辅助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等级的心力衰竭病理情况下,升主动脉耦合球囊及瓣膜模型能更好的提高左心室的工作能力,有效地增加每搏输出量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引入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建模方法对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进行建模。在课题组前人提出的关闭体积可控的孔口模型基础上,建立包括左、右心房,左、右心室和四个瓣膜在内的周身血液循环系统模型,考虑到了心脏四个腔室的主动收缩性以及四个瓣膜在整个心动周期内的运动。仿真结果表明,在健康、主动脉瓣钙化以及各级心力衰竭生理状态下模拟出的血液动力学数据与生理数据一致。2.建立手臂详细血管网络模型,并将其耦合至周身血液循环系统模型上,在耦合模型中对中医把脉时的寸、关、尺三部分别进行建模。通过改变模型中各血管段的相关参数(血管顺应性C、血液粘性阻力R、血液惯性L)仿真模拟人体的不同生理状态,得到相应的脉象。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主动脉瓣模型的参数模拟主动脉瓣钙化病理状态;定量预测和分析主动脉瓣钙化病理状态下寸部血液动力学变化,为中医诊脉中检测瓣膜性心脏病提供理论依据。3.建立新型球囊反搏泵模型,并利用等效电网络法对传统和新型球囊反搏泵建模进行仿真研究。首先,在周身血液循环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搭建升主动脉耦合球囊反搏泵模型和升主动脉耦合球囊反搏泵并在其后加瓣膜模型;其次,通过仿真模拟得到不同心力衰竭等级下的血液动力学特性;然后,在不同心力衰竭等级下仿真模拟传统球囊反搏泵和新型球囊反搏泵对心脏和各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效果;最后,对比分析两种模型下各位置的血液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仿真数据显示升主动脉耦合球囊反搏泵并在其后加瓣膜方式对心力衰竭的辅助效果更佳,为治疗心力衰竭提供更有利的辅助手段。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29日早。正值上班高峰时间.黑龙江交通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播发了一条刚刚接到的听众通过传呼发来的信息,这位听众在留言中反映,哈市一处修缮一新但尚未通车的立交桥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一项基本准则与38项具体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38项具体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
纵观现代经济的发展,不难看出,企业之间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企业培训竞争。未来企业,获得优于竞争对手的唯一途径,就是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重视培训、重视
一、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的开课现状(一)高职院校对信息检索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高职院校至今未开设信息检索课,主要原因是现在高职院校多是通过中专单独或合并升格、成人高
近些年来,部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多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调整好国有资产的存量结构,充分发挥资产的利用率。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
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改革.激活课堂.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基石,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凝心聚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反,企业文化的缺失会导致企业人心涣散、竞争力降低。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一个企
当今.新闻报道策划已经逐渐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经常性工作。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前提。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的深入进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目的】(一)主要目的:评价输注anti-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高危BCMA+细胞肿瘤的安全性。(二)次要目的:评价输注anti-BCMA CAR-T治疗复发/难治/高危BCMA+细胞肿瘤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设计】本研究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处注册(注册号:Chi CTR-OPC-16009113)的单中心、开放、单臂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