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存在”与“消逝”的双重变奏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86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在写作风格和技巧上独矗一帜的英国女性作家。《海浪》这部实验性小说写于1931年,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技巧,让六位主人翁用对话的形式来讲述身边包括自己发生的事情,通过他们的"说",让读者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六种选择,六种生活,组合在一起是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从存在主义角度去解读《海浪》。在文献综述中简单介绍了近十年来中西方学者对于伍尔夫及其代表作的研究情况,点出了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来解读这部小说的可行性及其重要性。本文的重点研究对象是从存在主义视角来分析这部小说的背景、人物性格、及其生命意识。笔者将小说人物一生的跌右起伏分为"存在"与"消逝"两方面。六个人物中,伯纳德用其巧妙的语言技巧且丰富的感情证明其存在:苏珊是大自然的"女儿",一心想回归自然淳朴的生活,用她纯洁的心灵和慧巧的双于来证明她的"存在";奈维尔以其严谨、上进的心态在社会中奋斗来证明他的"存在",这三位主人翁都以积极的姿态投身现实社会之中,属于真正"存在"于现实社会之中的。而另三位,珍妮缺少智慧,总以为可以用自己的肉体换来一切,却最终限于孤独之地,她生活在现实中,却是"消逝"的:胆小自卑的罗达最终用"消逝"的方式解决了她在现实生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路易斯自卑于自己不标准的澳洲口音,想、通过奋发来证明自己没有"消逝",结果大家却视他为异类。另外一位主角波西瓦尔在小说中没有昕到他的声音,他受到了每个朋友的爱戴,尽管他最终"消逝"在印度,却永远的"存在"于朋友们心中。
  本文的研究意义是从存在主义角度讨论生存主题与生命本真意义。这一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引发了我们对现代人存在的思考。因此,《海浪》是一部探索人类生存的经典之作,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海浪》是值得肯定和研究的。
其他文献
期刊
约瑟夫·康拉德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的先驱和代表人物。他的很多作品,尤其是海洋和丛林小说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与悲壮宏大的海洋题材小说相比,康拉德的丛林小说主要将视线投注于现代西方人的道德困惑和生存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拉德就己成为一个热点,其中包括从后殖民主义、道德批判、女性主义等角度进行的研究。相比之下,迄今为止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康拉德的研究比较少。  生态批评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特别关注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阅读习惯的不断改变,传播信息的媒介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纯文字或者仅仅以文字为主角的媒介逐渐变少,其他模态如图画,音乐,颜色,排版等有从配角变成主导的趋势。网页的飞速发展,正表明了媒介己从单模态化转变为多模态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对一个媒介上的多种模态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即如何提高多模态话语解读能力,是值得重视的一个话题。  历史类博物馆所收藏的是跟一个城市发展有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