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结式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语法现象,一般由两个谓词构成:前一个谓词表示某种行为,后一个谓词表示该行为导致的某种结果。这种表达充分运用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体现了汉语“言简义丰”的语言优势。由于动结式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该结构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重点。他们从句法核心和配价等角度探索过动结式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但是有关动结式的底层语义角色是如何提升成为高层语义角色却一直存在分歧,因此本文在西方新兴语言学理论即“构式语法”的理论指导下尝试性探析了该语言现象。
为了研究的全面性,本文基于补语语义指向和主语来源这一双重标准将动结式分为七个子类,其中四类属于补语语义指向宾语范畴,而另外三类则属于补语语义指向主语范畴。由于受到距离象似性的约束,补语有强烈的后指倾向,因此SVRO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实例的补语语义指向宾语。尽管所有动结式都蕴含“致使”义,但是每种子构式在具体的语义、对内部成分的约束以及论元的实现手段等方面却存在差别。
构式语法认为动词与构式角色的互动涉及“熔合”和“构式单独提供”两种机制,并且两种角色熔合时须遵守语义一致原则和对应原则,但是本文发现由于语言结构受到认知的影响,某些汉语动结构式与述语动词整合时违反了语义一致原则,但是由于构式语法本质上隶属于认知语言学,因此该特殊现象并不影响构式语法的应用价值。为了区分与之前的两种机制,作者将两种语义不一致的角色整合称为“凝聚”。
此外,本文在探讨了所有带宾语的动结子类之后,试探着立足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典型歧义动结句“张三追累了李四”。作者认为歧义的产生根源于相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够同时满足多种子构式。并且,构式之间能够互相转换,也就是说,不同的构式可以通过凸显不同的角色描绘同一场景,这充分说明了构式之间形成了一个承继系统。
通过深入探讨,本文的研究不仅有效验证了构式语法在分析汉语结构,特别是特殊语法现象方面的适用价值,而且有助于针对动结式的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