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南科1井”岩浆岩成因机制与南海南部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330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确南海南部陆缘是否与华南板块具有亲缘性以及何时位于华南板块东南陆缘,对认识东南亚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其古地理重建具重要意义。此外,在南海打开之前,古南海存在于华南板块东南部陆缘,是东南亚中生代构造演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关古南海初始扩张时代及其产生扩张构造的动力学机制长期以来缺乏必要的证据资料。本论文对位于南海南部陆缘南沙地块(Dangerous Grounds)的“南科1井”钻孔中的岩浆岩进行了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明确其形成时代、岩石类型、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以此来探讨南海南部陆缘的构造亲缘性以及古南海的形成时代和构造动力学机制。主要获得如下进展:(1)发现南沙地块存在三期中生代岩浆活动。通过离子探针锆石U–Pb定年法和斜长石40Ar/39Ar年代学研究,揭示“南科1井”的英安岩形成于晚三叠世(218–217 Ma),闪长岩形成于早侏罗世(约177 Ma),而辉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约124 Ma);闪长岩和辉绿岩均呈岩脉或岩墙的形式侵入英安岩。(2)厘定晚三叠世英安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形成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远程效应控制的伸展环境。晚三叠世英安岩富碱(K2O+Na2O=7.39–8.42 wt%)和高场强元素(Zr+Nb+Ce+Y=530–680 ppm),贫Ca O(1.87–3.38 wt%)和Mg O(0.70–1.50 wt%),具高Fe OTot/Mg O比值(5.22–7.48)、和10000×Ga/Al比值(2.40–2.94),低A/CNK比值(0.86–1.04)以及高锆饱和温度(806–855°C),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英安岩具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组分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2–Nd=1.5-1.4 Ga),其磷灰石成分记录了高氧逸度环境(高于NNO缓冲区),表明英安岩为高氧逸度环境下的古老陆壳物质的高温部分熔融产物;结合华南板块同期A型花岗岩的分布特征,发现“南科1井”的英安岩形成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远程效应控制的伸展环境。(3)揭示早侏罗世闪长岩与早白垩世辉绿岩分别形成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相关的陆缘弧环境和弧后盆地扩张阶段。早侏罗世闪长岩富集Rb、Ba、Pb和Sr,亏损Nb、Ta和Ti等,与陆弧玄武岩类似,并具有富集的Sr–Nd–Pb–Hf同位素组分和较高的Th/Nb比值(0.46–0.55),显示出Nd–Hf同位素解耦的特征,表明其地幔源区为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作用影响的软流圈地幔,形成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相关的陆缘弧环境;早白垩世辉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于弧后盆地玄武岩,富集Rb、Ba、Pb和Sr,具平坦的Nb、Ta、Ti、Zr和Hf配分模式,并具有相对亏损的Nd–Hf以及富集的Pb同位素组成,富集流体活动性元素,其Sr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大,表明辉绿岩为受俯冲板片(镁铁质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脱水流体交代的亏损软流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物,形成于古太平洋俯冲后撤导致的弧后盆地扩张阶段。(4)重建了南海南部陆缘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型。南沙地块晚三叠世英安岩的形成年龄(218-217 Ma)接近于华南板块东南陆缘沉积地层中碎屑锆石的三叠纪年龄峰值(约228 Ma),并与沿华南板块政和–大浦断裂带分布的三叠纪A型花岗岩(246–215Ma)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古老的Nd模式年龄、较高的锆饱和温度和富集的Sr–Nd同位素组成等;南沙地块早侏罗世闪长岩和早白垩世辉绿岩所指示的两期岩浆作用,在华南板块内部均具有对应的同期、同类型岩浆作用。另外,南沙地块上三叠统三角洲砂岩中含有华夏地块格脉蕨属和网叶蕨属植物群,而且中沙、西沙和南沙地块具有相似的布格重力异常。综合资料表明南海南部陆缘,包括南沙、礼乐、巴拉望和民都洛等地块在三叠纪时期属于华南板块东南陆缘的一部分。(5)限定了古南海初始扩张时间,并明确了古南海扩张的构造动力学机制。南沙地块早白垩世辉绿岩与代表古南海残余洋壳的婆罗洲地块白垩纪镁铁质岩石和蛇绿混杂岩具有类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应代表了与古南海初生洋壳同期的陆缘岩浆作用,表明古南海为早白垩世扩张的弧后盆地,与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相关;华南板块东南陆缘、巴拉望及民都洛地块的沉积地层中的碎屑锆石年龄对比研究表明,巴拉望地块在白垩纪随着古南海扩张向东南漂移,而南沙、礼乐以及民都洛地块在新生代因南海扩张而从华南板块裂解并向东南漂移到现今位置。
其他文献
源自于动植物各类组织细胞的抗菌肽,不仅对多种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同时还具有抑制肿瘤活性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药物开发价值。然而,抗菌肽存在生产成本高、生物利用度低和易被蛋白酶降解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研究人员模拟抗菌肽的化学结构,开发出一系列具有阳离子和疏水基团的两亲性高分子材料,以克服天然抗菌肽的缺点。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阳离子密度和不同疏水基团的两亲性树枝状分
学位
食品和药物安全以及环境污染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问题。在食品、医疗和环境等领域实现食品有害物、药物和环境污染物的灵敏、准确和高效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电化学检测方法凭借响应快、成本低、灵敏度高和设备易于微型化等优势激发了研究者们的研究热情。电化学检测方法主要依靠传感元件完成,而在构建传感元件的过程中,电极表面修饰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感器分析性能的上限。
学位
光催化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是解决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理想方案之一,其核心问题之一是光催化剂的设计。C元素和N元素是地球上的丰产元素,因此以碳氮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已有大量的碳氮光催化剂被陆续报道,其中七嗪衍生物以其独特的电子结构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众所周知,g-C3N4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催化、医学和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七嗪环作为g-C3N4的基本
学位
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POMs),简称多酸,是一类具有纳米或微米级的金属-氧簇类化合物。多酸表面含有丰富的氧原子和高的电荷密度,其既可作为建筑模块,结合有机配体与过渡金属共同参与配位构筑多酸基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又可作为多酸建筑块与金属离子配位构筑多酸基纯无机三维框架材料。多酸作为建筑模块,不同的反应条件会使其配位模式产生差异,从而导致了其具有不同的拓扑结构。结构决定性质
学位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丰富,对地球上的生物具有重要作用。植物可以利用氮元素合成叶绿素,用于光合作用。动物的生存同样离不开氮元素,它是形成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然界中的氮元素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而大部分生物体不能直接将氮气转化为氨或硝酸盐等化合物。在工业上,主要采用Haber-Bosch方法将氮气转化为氨,该工艺在操作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人们正在寻求一种
学位
即时检测(POCT)是指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采样现场进行,利用便携式分析仪器及配套试剂快速得到检测结果的一种检测方式。因其具有设备小型化、操作方法简单化以及结果报告及时化等特点,已成为近年来分析传感科学中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其中,纸基分析系统因具有成本低、易于修饰、便携性好等优点,展现了在即时检测领域的独特优势,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临床诊断等领域。然而,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以及复杂基
学位
作为一种可以将间歇性电能转化成氢能的绿色能源技术,零碳排放和操作简单的电解水制氢可以缓解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效、低成本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和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电催化剂。但是,OER中涉及的多步质子耦合电子转移严重地影响了制氢效率。另一方面,传统的
学位
<正>虞永平在《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23年第5期撰文指出,幼儿园课程具有不同于中小学课程的特质,因而幼儿园课程设计不只是一个书面规划的过程,课程实施也不是照本宣科。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从儿童、教师和幼儿园现实出发深入系统构建和落实。要让幼儿园课程真正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就必须要求其具有在地性。也就是说,课程要关注儿童生活和学习的现实,
期刊
滇东南南温河-Song Chay穹窿地区位于华夏、扬子、印支板块的结合部位,属于特提斯和滨太平洋构造域交互作用的范围,是重要的钨锡(铅锌)多金属成矿区域。本文以揭示流体演化与成矿过程为目标,选取南秧田白钨矿床和都龙锡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前人研究,在矿物的共生组合及世代序列的认识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热力学、群成分测试,以及斜长石、石榴子石、白钨矿、磁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矿物的主微量分析
学位
配网自动化模拟断路器主要用于配电网保护装置或成套自动化设备的整组试验,可真实地模拟断路器的跳合闸时间。在整组试验时模拟自动化断路器的跳闸及合闸,以避免由于重复的整组试验造成断路器反复分合带来的不良影响,真实地模拟断路器的开关动作特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