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无勇气打扰这个宇宙? ——工业化景观下艾略特三首诗歌中的内在个人与外在世界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具有新英格兰和英帝国双重经验的独特个体,诗人艾略特的一生可谓经历万千。因此,在其诗歌中,艾略特一生横跨两个大陆的个人经历与景观见闻占据了重要地位。可以说,地理景观的展现与描绘贯穿了其诗歌创作的三个阶段,艾略特本人也可以被认为是“景观诗人”。然而,地理景观的展现与描绘并非诗人创作的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承载诗人哲学思想变化与追问人生终极的载体。事实上,艾略特一生都在思考人生终极问题,即“内在个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在其不同创作阶段在不同作品中均有所体现,而地理景观的展现与描绘就成为了沟通其不同阶段思考并建立联系的桥梁。在其早期诗歌中,诗人花费众多笔墨详尽描绘了新英格兰工业化时期的城市景观,并暗含了对关于人生终极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在旅居英国之后,诗人以其生活的伦敦城为中心,继续绘制心目中的欧洲地理景观,并在这些景观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之前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皈依英国国教后,诗人开始转向对时间与永恒问题的探讨,并积极关注人类与时间的救赎问题。最终,诗人回答了自己穷其一生想要获得解答的问题,那就是,现代社会虽然时刻从现实和精神方面挤压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异化人们的生活状态,逼迫人们屈服于残酷的外在,但是只要通过虔诚的宗教信仰,努力找寻内心中的平静,保持强大的意识信念,人们就能战胜外在,保持内在自我不被侵蚀,在精神上获得新生。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题已分别在下文列出。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探讨诗人艾略特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其诗歌中出现的地理景观的关系,其中主要有三个阶段:诗人的新英格兰时期、旅居英国时期、皈依国教后的时期。诗人的童年与大学的一部分经历均是在美国本土度过的。童年时期生活的圣路易斯与年长之后久住的东部城市波士顿成为了诗人早期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地理背景。旅居英国之后,诗人以伦敦为中心在其诗歌中绘制了一众欧洲地理景观。在皈依英国国教后,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更加天马行空的方式串联起来,并把地理景观的象征意义逐渐深化。本文第二部分主要是针对艾略特三个创作阶段的不同作品中出现的地理景观及其作用进行探讨。由于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经历的事情、到过的地方均有所不同,投射在其诗歌文本上也会有差别。在以《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为代表的早期诗歌中,诗人详尽描绘了新英格兰工业化大都市的景观,并将关注重点放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但是,在经历了“旧世界”带来的更深的幻灭与失望后,诗人在《荒原》中将欧洲的一切打破,绘制了一幅残破不堪、支离破碎的“荒原景观”。但在以《四个四重奏》为代表的后期诗歌中,诗人又在宗教上获得了宁静与救赎,开始更加关注地点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并在其中进行哲学沉思。本文第三部分探讨了隐含在诗歌地理景观中的人生终极问题。艾略特的地理观绝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描绘上,而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地理观,即关注地理中的人。在其早期诗歌中,地理景观的描绘是为了凸显工业化城市中人们异化的生存状态。《荒原》则更是批评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撕裂了整个欧洲,进一步压缩了人们精神上的生存空间。而在其后期诗歌中,艾略特似乎在宗教上找到了问题的解决之道,即在时间中获得平静与救赎,完成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内在自我得以保存。在参考了众多文献以及对艾略特诗歌的文本细察之后,本文认为诗人艾略特在其诗歌中进行地理景观的展现与描绘的目的在于,隐含其对于“内在个人”与“外在世界”如何保持平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而这一问题贯穿了艾略特诗歌创作的始终。最终,这一问题在其后期创作中得到了解决,诗人独特的地理观与真挚的人文关怀也在其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其他文献
上个世纪末,关于服务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研究才开始萌芽,其讨论了莎士比亚如何利用服务来运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问题。纵观目前关于服务的国外研究,不乏详尽深刻之作,但对于莎士比亚通过服务所建立起来的道德批判,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服务以及道德的理论,以十六世纪的威尼斯历史背景为依托,从剧中人物对服务的态度以及实践切入,分析《奥瑟罗》中三种类型的服务关系,继而考察了服务与道德之间“相互作用
学位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建立民族国家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位期间,伊丽莎白一世不但成功地维持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带领英格兰战胜了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其一跃成为世界海洋强国。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既洋溢着英格兰建立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又充斥着地理大发现时期英格兰对异域的焦虑和欲望。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克里斯朵夫·马洛在其戏剧中没有直接呈现英格
学位
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生活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重要的美国南方作家,相较于同时代其他南方作家所更多地体现出来的小说的家庭主题,麦卡勒斯以她有创造力的写作风格独领风骚。她的作品产量不大,但作为美国南方的著名作家,她为南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51年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是她的著作之一。这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三位主角之间的爱恨情仇。本文拟从卡罗尔·吉利根的关怀伦理思想出发去解读卡森·麦卡勒斯的《
学位
詹姆斯·乔伊斯历来被认为是一位为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性贡献的作家。乔伊斯虽然并未留在祖国,但是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爱尔兰与都柏林,都柏林的地理在小说中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中运用到的叙事手法历来受到批评家们的关注与研究。斯蒂芬在这座城市成长,城市的地理展现手法的变换,地理位置的转换都表现了主人公斯蒂芬看世界的改变。本文主要通过加布里埃尔·佐伦的空间理论以及热奈特与查特曼的叙事学理论,来探讨斯蒂芬的
学位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1991),是一位杰出的美国犹太裔作家。《冤家,一个爱情故事》是辛格第一部以美国作为创作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赫尔曼和他的三个妻子之间纠缠不清的情感关系。目前对《冤家,一个爱情故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性关系、创伤记忆、犹太传统与美国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希特勒大屠杀的沉思等方面,对主人公的人
学位
霍桑名作《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象征主义、基督教伦理、心理分析、原型批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接受美学、叙事理论、比较研究等批评视角构建了主流的研究常规。具体到女性主义维度,学界主要关注19世纪女权主义浪潮、霍桑独特的家族史、以海斯特为代表的社会第二性等议题,鲜有涉及《红字》性别二元对立观的系统研究,由此凸显了本研究的价值缘起。西方学界的性别二元探究源远流长,美国女性主义
学位
安娜·伯恩斯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北爱尔兰女作家。2018年她凭借新作《送奶工》斩获当年的布克奖。伯恩斯于1962年出生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一个普通工薪阶级的天主教家庭。生于长于北爱尔兰的伯恩斯深受当地复杂社会环境和连绵不断战火的侵扰,持续了三十年的北爱问题更是在伯恩斯的生命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给她带来了许多痛苦的回忆,但同时也成为了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伯恩斯先后创作的几部作品都是以这一问题时期为背景,
学位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最著名、最受人关注之一的当属《哈姆雷特》。王室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由哈姆雷特复仇行动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内探讨的中心话题。尽管批评家们对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进行了考察,但大多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格特鲁德悲剧的宿命与其陷入的伦理困境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却少有关注。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以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为基础,以伊丽莎白时
学位
《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代表作。《达洛维夫人》讲述了女主人公达洛维准备晚宴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线索贯穿全文。《达洛维夫人》描述了主人公克拉丽莎为举办宴会而作准备的一天。《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写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加速了西方社会进入了城市化、工业化
学位
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名篇和哈代“性格与环境”的代表性作品,《德伯家的苔丝》既承袭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又开启了现代性潮流,由此凸显了世纪之交随处可见的矛盾性。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女性悲剧、文学地理、语言艺术及圣经原型等批评视角进行了多维探究,但对小说中暗含的视觉隐喻鲜有系统论及,由此构成了本研究的选题缘起。“凝视”是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论及文化批评中的一个关键性概念,萨特的存在之思、拉康的欲望镜像和福
学位